隋朝民歌《送別》全詩賞析

時間:2021-07-04 08:11:52 我要投稿

隋朝民歌《送別》全詩賞析

  送別

隋朝民歌《送別》全詩賞析

  隋朝民歌

  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

  柳條折盡花飛盡, 借問行人歸不歸。

  賞析:

  首聯上句寫柳條、下句寫楊花(柳絮),讀起來流通天然,有如天造地設,略無人工雕刻痕跡。但是稍作剖析,便發現詞性、腔調、意象、情思,又無一不對,實在是反常工麗的對偶句。看來作者已懂得調整平仄,上句最初之所以不必“柳條”、“柳枝”、“柳絲”,是因為第二字應是仄聲。改用“柳樹”,“柳”是仄聲,卻未能體現“柳條”。而繼之以“青青著地垂”,則萬絲千條,便展示于讀者眼前。“著地”,狀柳條之長,把讀者的視野由樹梢引向地上。“垂”,表靜態,以見風和日暖。“青青”,既寫柳色,亦點時刻。柳色由鵝黃而淡綠而“青青”,則時刻不斷消逝,當今已是暮春了。

  上句用“青青著地”狀柳條之垂,下句用“漫漫攪天”狀楊花之“飛”。楊花非常輕盈,若是風力較猛,便向一個方向急飛;若是風力甚微,便無依無傍,忽高忽低,飄來飄去。這里所寫的正是日暖風和之時的現象。“漫漫”,寫楊花飄揚,一望無垠;“攪天”,寫仰視所見。天空都被擾亂,則楊花之多,不言可知。由此聯絡上句,便知“青青”柳樹,并非三株五株,而是夾路沿河,傍亭拂橋,處處可見。所以,合一、二句看:由上而下,所見者無非柳條青青著地;由下而上,所見者無非楊花漫漫攪天。而離愁別緒,也隨之充滿于整個空間。

  第三句,緊承前兩句,雙綰“柳條”與“楊花”,卻來了個出人意外、觸目驚心的轉機:“柳條折盡花飛盡!”楊花再多,終歸要“飛盡”的,這是天然規律。而萬樹柳絲,即便每天折,又怎能“折盡”?這兩者合起來,無非是經過時刻的.推移,體現分開之苦、懷人之切。聯絡第四句,則無限情形,都可于幻想中閃現于讀者眼前。

  “借問行人歸不歸?”這一問,并不是面臨“行人”提出的。怎見得?首要,榜首、二兩句與第三句之間,清楚有一段時刻間隔。送別之時,即便俄延好久,也不行能把“青青著地”的“柳條”一股腦兒“折盡”,更不行能一向比及“漫漫攪天”的“楊花”悉數“飛盡”。其次,臨別之時,只能問行人“何時歸”,怎好問他“歸不歸”?

【隋朝民歌《送別》全詩賞析】相關文章:

李白《送別》全詩賞析11-26

送別的古詩全詩譯文、賞析10-13

《九日送別》王之渙全詩賞析09-16

王之渙《九日送別》全詩賞析08-24

李白《渡荊門送別》全詩翻譯及賞析03-14

送別詩賞析05-19

李白《送別》全詩鑒賞11-27

謝亭送別閱讀答案附全詩賞析07-27

李白《灞陵行送別》全詩翻譯賞析11-28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亚洲欧美激情国产区 | 婷婷激情综合五月 | 午夜国产精品电影在线观看 | 一本久久综合亚洲鲁鲁五月天 | 综合自拍亚洲综合图区高清 | 中文字幕免费不卡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