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蘇軾《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棗花》閱讀答案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棗花》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一首詞作。我們為大家整理了蘇軾《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棗花》閱讀答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浣溪沙
蘇軾
簌簌衣巾落棗花,村南村北響繰車。牛衣古柳賣黃瓜。
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門試問野人家。
【注釋】①公元1078年(元豐元年)春天,徐州發生了嚴重旱災,作為地方官的蘇軾曾率眾到城東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后,他又與百姓同赴石潭謝雨。蘇軾在赴徐門石潭謝雨路上寫成組詞《浣溪沙》,共五首,這是第四首。②繅車:繅絲所用的器具。③牛衣:蓑衣,這里泛指用粗麻織成的衣服。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棗花》閱讀題一
(1)、這首詞寫了什么季節的什么情景?表現出主人公什么樣的心情?(4分)
(2)、具體說說這首詞在寫景上的特色?(6分)
(3).詞的上片寫景描寫特點如何?營造了怎樣的氛圍?(5分)
(4).簡析該詞塑造了一個怎樣的詞人形象。(6分)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棗花》閱讀答案一
(1)這首詞寫初夏時的鄉村生活情景。表現出主人公久旱雨后豐收有盼的淡淡喜悅之情。(寫出季節和情景各1分,寫對心情得2分,總4分)
(2)這首詞一改他詩以視覺形象為主的常見寫法,而是別出心裁地將富有農家生活氣息的各種聲響搬入詞中,于平易中見神奇。村頭棗花掉落衣巾聲、農家繰(sāo)車抽繭出絲聲、農人粗服柳下賣瓜聲,聲聲入耳。使鄉村的季節色彩、田家的農事活動、農村的生活情態融為一體。 (在基本符合思路前題下,只寫特點得3分;具體說特點得6分)
(3)移步換景,一句一景(白描)視聽結合,營造濃郁鄉村氣息,欣欣向榮繁忙景象
(4)體恤民情、和善、平易近人的太守形象。酒困人渴的太守求飲的細節將官與民之間的融洽之情輕輕點出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棗花》閱讀題二
1.對詩詞的分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 )(2分)
A.全詞在構思和用語上頗具匠心,從農村習見的典型事物入手,意趣盎然地表現了淳厚的鄉村風味。
B.上片三句話,三個畫面,從所見著筆,次寫所聞,不僅具有色彩美,而且有音樂美。
C.下片記事,轉寫作者村外旅行中的感受和活動。
D.棗花落在衣巾上的聲音是輕微的,但在作者的耳里卻是那么真切;“村南村北”又概括嘈雜的“繅車”聲,詞人心情定是煩躁郁悶,無法排解。
2.這首小令清新樸實,明白如話,僅“試問”已讓詞人形象栩栩傳神。請結合末句的內容,分析詞人形象。(2分)
3、這首詞寫了什么季節的什么情景?表現出主人公什么樣的心情?(4分)
4、具體說說這首詞在寫景上的特色?(6分)
5.閱讀這首宋詞,續寫下片賞析(150字左右)。(6分)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棗花》閱讀答案二
1.(2分)D(此處“聲響”是詞人謝雨途中所聞,是鄉間忙碌之音,詞人的心情是愉悅的。)
2.(2分) “野人家”指村野的一戶人家,“試問”有敲門探詢之意。既寫出了作者滿懷希望想討杯茶解渴的心情,又擔心農忙季節,農家無人,自己不便貿然而入的心情。刻畫出一位謙和平易近人的太守形象,將一位太守與普通農民的關系寫得親切自然。
3、這首詞寫初夏時的鄉村生活情景。表現出主人公久旱雨后豐收有盼的淡淡喜悅之情。(寫出季節和情景各1分,寫對心情得2分,總4分)
4、這首詞一改他詩以視覺形象為主的常見寫法,而是別出心裁地將富有農家生活氣息的各種聲響搬入詞中,于平易中見神奇。村頭棗花掉落衣巾聲、農家繰(sāo)車抽繭出絲聲、農人粗服柳下賣瓜聲,聲聲入耳。使鄉村的季節色彩、田家的農事活動、農村的生活情態融為一體。 (在基本符合思路前題下,只寫特點得3分;具體說特點得6分)
5、這首詞寫初夏鄉村情景,極富農家生活氣息。詞上片寫景,重在路途之聲;下片言事,重在行人之態。縱覽全詞,起筆于有聲,落筆于有聲。
【蘇軾《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棗花》閱讀答案】相關文章:
蘇軾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棗花02-23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棗花》閱讀答案09-28
蘇軾《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棗花》賞析05-31
蘇軾《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棗花》原文及賞析08-17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棗花賞析04-03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棗花原文02-02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棗花蘇軾原文翻譯及賞析08-29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棗花》的原文賞析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