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教學案例

時間:2025-02-06 15:49:42 小英 湖心亭看雪 我要投稿

《湖心亭看雪》教學案例(通用10篇)

  《湖心亭看雪》是明代文學家張岱自己對故國往事的懷念都以淺淡的筆觸融入山水之中而創作的小品文。下面給大家整理《湖心亭看雪》教學案例,歡迎借鑒!

《湖心亭看雪》教學案例(通用10篇)

  《湖心亭看雪》教學案例 1

  師:關于西湖的詩句,同學們能背誦多少?

  (生興致勃勃背誦“孤山寺北賈亭西”,背誦“水光瀲滟晴方好”)

  師:是啊,同學們,詩人心中有一個春天,他筆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詩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筆下的西湖就溫柔纏綿。可是??如果詩人的心中寒冰一片,他筆下的西湖會是什么樣子的呢?讓我們和張岱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點評:三言兩語的導入,留下了懸念】

  師:請一位同學朗誦全文,同學們仔細聽,粗步感知一下課文內容。

  (生陳熙之讀,很有感情,師生簡評。)

  師:再請一位同學讀一遍。這次朗讀的要求高了一點兒:這篇短文中啊,作者犯了一個頗嚴重的前后矛盾的錯誤,請你把它找出來。(生驚詫好奇)

  (一同學舉手要求讀,也還不錯。)

  生:老師,我找出來了,文中開頭是說“獨往湖心亭”,應該是一個人,可是后文又出現了一個舟子在說話。

  生:還不僅有舟子呢,前文還說“舟中人兩三粒而已”,到底是多少人啊,這幾處都是矛盾的。

  師:同學們好敏銳!名篇名作怎么可以前后矛盾呢?我們是不是應該和張岱商量一下讓他改改?

  生:我建議先不急,等咱們深入鉆研了課文再作定奪,說不定這其中另有奧妙呢!

  (大部分同學表示同意)

  師:來,我們一起來再齊誦一遍,這次要求更高了。文中啊有一個詞語可以形象地概括出張岱的形象,請你找出來。

  (生齊讀,老師適時多次幽默提醒:沒有陳熙之讀得好。學生會意,迅速主動調整。)

  生:老師,我找出來了,這個字是“癡”。

  (學生紛紛表示贊成,老師板書“癡”)

  【點評:三次朗讀,次次要求不一樣,抓矛盾是為下文留下伏筆,抓“癡”是抓全文切入點。三次朗讀為學生深入入文本作了準備!

  師:“癡”用通俗的話怎么講啊?

  生:傻,笨!

  生:呆。反正就是行為舉止不同常人。

  師:對,這個張岱啊,就是一個與眾不同的呆人。大家再自由讀兩遍,咱們討論一下,他哪些地方表現出特別的呆氣了。

  (生自由朗讀,討論,紛紛舉手。)

  生:“是夜更定”,他居然在凌晨的時候去看雪,真不可思議!

  生:還自稱是一個人駕船去的,膽子可真大。(眾笑)

  生:還不是一個普通的冬天的凌晨,是“大雪三日,西湖人鳥聲俱絕”的時候去的。

  師:你把這句子有感情地,稍微夸張地讀一遍。

  (生動情讀,有意識地夸大處理了“大”字和“絕”字,師生頷首。)

  ; 師:想想,三天大雪之后的情景?

  師:什么聲音都沒有。

  師:用一個成語表達如何?

  生(想了想):萬籟俱寂。

  師:這是從哪個感覺器官來描寫的?

  生:聽覺。

  師:能從其他角度來寫嗎?

  生:湖上白茫茫的一片,白得刺人的眼睛,人呵出的氣,到空中馬上就被凝固了,耳邊是呼呼的風聲,空氣都是冰涼 的。

  師:想象得還可以。也能用一成語來表達嗎?

  生:天寒地凍。

  師:好。這樣天寒地凍的天氣里,你會在家干什么?

  生:烤火。

  生:縮在被窩里看書睡覺。

  生:喝熱茶熱咖啡聊天。

  師:可是張岱,居然在這樣天寒地凍的天氣里凌晨時分跑到湖上去看雪,你看他,是不是有些“怪異”啊?

  生:就是,癡人首先是行為癡。(眾笑)

  師:妙!(板書:行癡)

  生:還有老師,你看張岱,他眼中的西湖雪景我覺得也挺異的。

  師:你有感情地讀一遍,說說異在哪兒?

  (生讀,還挺有感情。但是抓耳搔腮說不出來)

  師:來,咱們一起讀這兩句,細細體會一下。

  (生讀,搖頭晃腦的,有些韻味兒)

  生:這幅圖嘛,反正就是覺得很不一樣,一會兒大一會兒小的。(眾笑)

  師:不著急,我來幫你。老師覺得呀,這一句問題也挺多的。你看“天與云與山與水”多拖沓啊,古人不是說要惜墨如金嗎?一連用了四個“與”,我看一個都不用也行。

  生:不行,老師。

  師:為什么不行?你看我讀。

  (師去掉四個“與”,很認真地讀了)

  生:效果不對了。

  師:哪點不對,你得說服我。

  (大家仿佛表達不出來一樣)

  師:那我們對比讀一讀。先去掉“與”讀一遍,然后再把原文讀一遍。

  (生對比讀了一遍)

  生:哦,老師,我感覺出來了,這四個“與”并不多余,它讓“天、云、山、水”四個景物融和在了一起,如果去掉,好像它們就有界限似的。

  生:四個“與”字就造成了一種天地蒼茫的浩大氣象。有這四個“與”,后文的“上下一白”才顯得更有氣勢。

  師:好樣的,有眼光!來,咱們讀出天地蒼茫的景象。

  (生拖長音調讀,搖頭晃腦,韻味兒十足)

  師:還有一

  個地方,老師不解啊。你說文中那些量詞怎么這么怪啊?明明應該是這樣的嘛:惟長堤一條,湖心亭一座,與余舟一艘,湖中人兩三個而已。

  生:不好,顯得好大喲!

  師:大有什么不好嗎?看得更清楚有什么不好嗎?

  生:前面的大和后面的小形成鮮明對比,這樣才“異”嘛!(眾笑)

  師:哼,不僅是量詞有問題,我還覺得順序也有問題呢,如果我來寫就這樣安排“湖上影子,惟舟中人兩三個、余舟一艘、湖心亭一座、長堤一條”,你看,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清晰,符合人的心理要求嘛!

  生:不好,味道全沒有了。

  師:啥味道?

  生:好像作者要把自己融和進蒼茫宇宙的那種味道。

  師(驚喜的):漂亮!咱們讀讀最后一句,把那個“而已”的味道讀出來。

  (生反復讀“舟中人兩三粒而已”,教師反復指導“而已”的讀法)

  師:感覺到這“而已”的言外之意了嗎?

  生:景啊,人啊,不過是這滄海一粟罷了,在蒼茫天地中,他們都似有似無,“天人合一”了!

  (師生驚喜,熱烈鼓掌)

  師:哦,這同學真是一語驚醒夢中人,原來癡人眼中有癡景,是因為有個“天人合一”,融入宇宙的愿望啊!(師板書“癡景”)

  【點評:一翻虛擬假設性的對話,一步步引導學生品味癡人之“癡景”,讀得細膩讀得豐滿,讀出了內涵讀出了妙處。】

  生:老師,如此安靜的環境,后文突然又寫喝酒聊天什么的,是不是意境全破壞了?

  師:問得好。說不定這后邊還藏著關于“癡人”的秘密呢!咱們先到對話中去找。來,請一同學讀讀“大喜”一句。

  (一生起,讀得回腸蕩氣,神態語氣俱佳)

  師:客說“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此人”是哪種人,咱們用文言文說出來。

  生:湖中焉得有此雅興之人。

  生:湖中焉得有此豪情之人。

  生:湖中此人,知音也!

  生:志同道合,三生有幸!(眾笑)

  師:如果張岱要回答,用文言如何回答?

  生(抱拳):彼此彼此!(眾大笑)

  生(抱拳鞠躬):幸會幸會!(眾笑)

  師:是啊,酒逢知己千杯少啊,可是,老師有一疑問。猴嬀浦安粏栃帐,飲酒之后才問;問卻避而不答姓氏,只說“是金陵人,客此”,然后不留地址,不留電話不留E-mail,這段奇遇,是不是張岱處理得太草率了。(眾笑)

  生:應該是故意的吧。正如舟子所說“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文中三人都是癡人,何需留名,一留反而就俗了。

  生:我想起《還珠格格》中的一個細節,小燕子的哥哥才出現時,爾康他們問他姓名,他不答,只說“一簫一劍走天涯”。(眾笑)

  師:這樣看來,張岱追求的人

  生是一種什么樣的人生啊?

  生:他不愿和人深交,他生活在自己的內心世界中。

  生:他只愿融入自然中,和自然為友,而不愿進入世俗的生活。

  師:我們現在來看最初我們發現的那個矛盾,是張岱數不清楚人數嗎?是張岱一不小心犯了一個可笑的錯誤嗎?

  生:我懂了,根本就不是失誤,根本就是因為他“眼中無人”,知音尚且不顧,何況舟子。(生鼓掌)

  師:那他的眼中只有什么呢?

  生:只有自己的心,只有自然,他是屬于自然的。

  師:哦,同學們一點撥,老師懂了。世上居然有如此癡人,視世俗世界而不顧,一心要把自己融入自然之中。可是張岱筆下的自然如此清冷,如此浩大,如此孤獨,這其中會不會有更深層次的原因呢?

  舟子說他癡,他會辯解嗎?

  生:不會。

  師:為何?

  生:舟子沒有文化,不可能懂他。

  師:當時他會是怎樣的表現?

  生:他一言不發,搖著頭,臉上有一絲琢磨不透的微笑。

  生:他一臉端莊而嚴肅,眼睛如深潭般深邃。在又起的漫天大雪中凌寒獨立,一言不發。(生鼓掌)

  師:此時此刻,他心里會說什么呢?

  (生蹙眉思考)

  師:開始上課時,老師說張岱心中有寒冰,同學們,找找這個迷,就在全文第一句第一個詞語,還有注釋一。

  (生急看,恍然大悟)

  生:他想:你怎知我心!大明已亡,我豈可因那繁華紅塵忘記故國?

  生:他想:我無力改變這天下,那我就在這山水之間來度過余生罷。

  生: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我張岱,絕不媚俗失節,一湖寒冰,就是我的志向。(生鼓掌)

  師:

  同學們,老師非常佩服你們。在我們的共同努力下,我們終于透過癡行癡景觸摸到了并且走進了張岱這位癡人之癡心。(生板書“癡心”)中國歷史上,有多少這樣的古代文人啊,他們在現實中被壓彎了腰,他們在現實中透不過氣來了,于是,他們只有在大自然中來伸一伸他們要被壓垮了的腰桿,在大自然中來深深地呼吸一口干凈的空氣。他們寧愿自己是山是水是樹是花是草是一朵云是一片冰。他們不僅僅是寄情于山水,而且是寄情于闊大寧靜清寒靈動之山水。他們在這片山水中來尋找心靈的歸依,尋找心智的'獨一。同學們,正如那位同學所說,雪是其節,冰是其志,蒼茫天地是其歸宿,凝寒獨立是其人格。讓我們回顧大家非常熟悉的柳宗元的那首《江雪》。

  (師生齊誦《江雪》)

  師:同學們,孤舟一寒士,獨品滿湖冰。曹雪芹在《紅樓夢》中有一名詩,送給大家,你們再細細去品張岱之癡吧:

  滿紙荒唐言,

  一把心酸淚。

  都言作者癡,

  誰解其中味。

  (在動情的朗讀中結束全文)

  【點評:巧設情景,讓學生過了一把應用文言文的癮。痕跡不露的引導、巧妙自然的回扣、水到渠成的點睛都讓人感覺酣暢淋漓!

  《湖心亭看雪》教學案例分析

  今天聽了 于老師的《湖心亭看雪》,感覺輕松愉悅,沒有一點兒疲憊。我觀察了一下周圍的學生,他們亦如此。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狀態下學習知識,這就是新課程下的成功教學。于老師這堂課有以下幾點非常值得我學習。

  一、課堂環節設計新

  于老師課堂設計了三個環節分別是:新硎初試、批郤導窾、官止神行。這三個環節新穎獨道、層次分明、條理清楚,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這三個成語都出自《庖丁解牛》,這說明于老師非常會用教材 ,這樣會活用教材的老師定會積極影響著學生們的思維。學以致用是學習之根本。于老師率先垂范了。

  二、 三讀題目做得好

  《湖心亭看雪》這個題目讀了三遍,讀出了各自的不同。一起讀,二讀出停頓,三讀出停頓與重音。三讀題目體現了文言文朗讀要領;三讀題目體現了文章的關鍵所在。

  三、 抓關鍵詞理解文意巧

  《湖心亭看雪》這篇文章,于老師抓住一個“異”字,引導學生理解張岱這一人物形象,實在是巧妙。一個“異”字,引出了“異事”、“異景”、“異人”,然后從這三點入手,文章的重難點迎刃而解。

  世上沒有完美的事物,再好的課也有瑕疵?赡苡捎跁r間關系于老師的這堂課文章語言品析的不夠足。品析文章語言是領悟作品思想內容,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的橋梁,因此這一環節必須做足。

  《湖心亭看雪》教學案例 2

  《湖心亭看雪》充分體現了中國古典散文的奧妙,把古典散文的文字美,意境美表現的淋漓盡致,這一篇文字更可以看作是描寫西湖雪景的千古絕唱。

  本文的教學設計我以新課標對文言文的教學要求為依據,注重文言文的詞匯理解和積累,注重對文章的整體感知,注重通過朗讀體味文章的思想感情。根據這一原則,我把本文的教學過程分為“白文斷句——整體感知”和“賞讀文章——體會情感”兩部分。

  初二學生經過一年的學習,有一定的文言詞匯積累,這時可以考慮讓學生不借助任何材料給白文斷句(在初始階段可以提示難點),也就是根據學生自己的積累和經驗給白文斷句,整體感知文章內容,再經過看書下注釋,同學互相探究討論、老師點撥理解文章意思。通過給白文斷句這一訓練,我們希望能使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能力能有所進步。

  賞讀環節注重通過品讀來理解文本的意思,體會作者的感情。在上課文之前,為了掃清文字障礙,我對學生的預習做了一個調查。原本只想讓學生提出字詞方面的疑問,上課著重講學生提出的字詞。出乎意料的是,學生居然對文本提出了質疑,張岱為什么要晚上去湖心亭看雪?文章哪里用了白描手法?舟子為什么要說他“癡”?文章為什么要以舟子的話結尾?……看來學生在預習的過程中已經有了自己的閱讀體驗。我在設計的時候,首先找到了是文章的切入點“癡”,想通過一個主問題“文章哪些地方體現了張岱的‘癡’?”運用學生的疑問把文章串聯成三個環節。我的設想是學生最先能找到體現張岱“癡”的就是“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矣,余橈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碑攲W生找到這句話的時候,通過品味“俱絕”“獨”體會張岱的心境。由于我的不敢放手,又在此處設計了一個問題,張岱駕一葉扁舟,獨自一人夜訪西湖,看到了怎樣的美景呢?學生自然找到了“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蓖ㄟ^對比閱讀,品味三個“與”,四個量詞以及語氣詞“而已”,體會作者用人的渺小來襯托西湖乃至天地之大的情感。此時此刻,學生能夠理解張岱對這種天人合一的山水之樂的癡迷;氐綄W生提出的問題,張岱為什么要夜晚去湖心亭看雪呢?是啊,“癡”字背后藏著一個怎樣的張岱呢?再出示背景資料,讓學生走進張岱的內心,原來是一種故國之思。那么這種故國之思在文中有無體現呢?學生能夠找到“崇禎”“金陵”等字眼。天涯遇知音,應該是給張岱的獨行增添了一份暖色。但是張岱有沒有因此而清醒呢?還是更加憂愁了?讓學生各抒己見。此時此刻,張岱的“癡心”已經躍然紙上。

  上完了《湖心亭看雪》,我深深地被張岱那顆孤寂與落寞的心打動,依然沉浸在那篇僅160余字的小品文帶給我的震撼之中。集中議課時鄭老師的一句“不用‘癡’教,你會用哪個字教?”更是引起了我進一步的深思。

  在又一個班,圍繞著“癡”把握課文內容之后,臨下課,我突發奇想,問:“同學們,本文除了這個’癡’,你覺得還有那一字你難以理解呢? ”片刻的安靜過后,有曰“獨”,并伴隨著一連串的質疑:真的是獨行嗎?明明有舟子,這樣不是前后矛盾了嗎?為什么要這么說呢?此時抓住這一契機,我進行了二次備課:是不是像柳宗元的“獨釣寒江雪”呢?……當腦海中出現這一連串的.問題后,“獨”字便成了我的入手點。該如何進行設計呢?這是一個困惑。反反復復地閱讀文章,我的眼前似乎出現了那個在“人鳥聲俱絕”的情況下,“獨往湖心亭看雪”的人,這是一個獨一無二的人;西湖一年四季,美景到處都是,為什么獨獨選雪景呢?細品寫景句子,驀然發現,只有在這天地混沌一片的時候,更能感覺到人之渺小。天云山水(“一白“)之大與影子(“一痕”“一點”“一芥”“兩三!)之小形成鮮明的對比,茫茫天地間,人不過是滄海一粟罷了,這真是獨一無二的景;寫這樣的獨一無二的景色,沒有華麗的語言,只是簡單樸實的描寫,那是一種獨一無二的寫法——白描;能寫出這樣景色的人會有一顆怎么樣的心呢?結合張岱生平,走入張岱的內心世界,一個孤傲清高的人,一個具有閑情逸致的人,一個不忘故國之人……總之,這個孤獨之人用獨特的寫法展示了獨特的美景,透露一顆獨一無二的心。

  備課的同時,我又獨辟蹊徑,是不是也可以用“奇”字切入,文曰“大雪三日”,為什么這么說呢?古人喜歡用“三”字表示多,比如“吾日三省吾身”。杭州,作為一個江南城市,下雪多日,應該是一種不常見的現象,所以我覺得這雪下得非常奇異;當然,張岱描繪出的雪景也非常奇特(前文已有很多敘述,在此就不一一多說了),描寫奇景的手法(白描)更是奇;在這樣的夜晚外出看雪,本已是奇人所為,居然還能遇到兩個“鋪氈對坐”的金陵人,那更是一種奇遇;能寫出這樣文字的必定是為奇人。基于以上的分析,結合張岱生平,再讓學生說張岱是一個什么樣的人或者說張岱擁有一顆什么樣的心就不難了。

  放下《湖心亭看雪》,心中還泛著層層漣漪,原來文章可以這么讀,常讀常新,原來語文課還可以這么上。于我而言,這是一種成長。文本的解讀可以是多元化的。閱讀是讀者與文本之間的對話,話語可以是豐富性的。教師在授課之前,必定自己要有一個杯子(杯子在閱讀之前是空的),通過閱讀,杯子裝滿,至于裝水抑或是酒,那么就在于教師自己了;通過解讀,能讓自己的理解上升到一定的境界,那么教給學生的自然就多了一份內涵,語文課上更是多了一份靈氣。

  《湖心亭看雪》教學案例 3

  山水深處里走出的孩子,素素樸樸,清清爽爽,他們很認真地坐著,只等冬天的陽光陪他們一起絢爛。

  “今天我們學習一篇文言文《湖心亭看雪》,你們都讀過了嗎?”文章是八年級上冊的,他們是七年級,初一新生。

  “讀過了!孩”子們搶著說,我能讀出他們的期待。

  “很好,讀文章的過程中有沒有遇到不懂的或比較模糊的字詞?”

  一學生問了“崇禎”, 明思宗朱由檢的年號他們不知道。原來,他們讀的文章是老師自行打印的,沒有任何注解,不知道“崇禎”也就很自然了。

  “太好了,你們沒有注解文字,這樣,我們就要靠自己的閱讀儲備和閱讀感悟去學習這篇文章了。”我心里開始一緊,隨即就是暗喜,學習就是我們自己的事情,葉老曾經強調讀書要 “多比較”、“多歸納”、“多揣摩”、“多體會”,要讓學生自己去主動感知、領悟、 體味語言文字的內涵。這不就是最好的機會嗎?素讀!

  “老師,‘霧凇沆碭’什么意思?”一個男生問。確實,這四個字不好寫,也不好懂。

  “同學們先寫寫這四個字,注意偏旁,寫正確!

  孩子們寫得很認真,一筆一劃的,有的還默默讀著。

  “誰來說說‘霧凇沆碭’的意思,想想那個雪天……”我不解釋,只是提示著,我的眼前仿佛已是一片白茫茫,霧凇美麗皎潔,晶瑩閃爍,似煙似霧,與天云相接,世界瞬時冰寒剔透。

  “老師,應該是霧氣中的植物沾上了雪花,霧氣迷蒙的樣子!边@孩子,該是去過東北,“霧凇奇觀絕天下,吉林冬景冠中華”,能用自己的生活體驗去解讀,真好。

  曾鞏《冬夜即事詩》自注:“齊寒甚,夜氣如霧,凝于水上,旦視如雪,日出飄滿階庭,齊人謂之霧凇。”霧,從天上下罩湖面的云氣。凇,從湖面蒸發的水汽。沆碭,白氣彌漫的樣子。霧凇沆碭,形容冰花一片彌漫。

  “老師,‘拏一小舟’的‘拏’什么意思?””一個女孩輕輕地問我,眼睛清亮的。

  “哦,我覺得你自己可以猜出來的。想想看,這個字的后面連接的是‘一小舟’, ‘小舟’是指?”

  “小船!”

  “那‘小船’前應該是個什么詞呢?你自己猜猜看?“我繼續鼓勵她,我覺得她能想出來。

  “撐著小船!”女孩的眼睛更亮了,清泉般地汩汩出鮮活的答案。

  “你看,多好,動動腦筋,這不就想明白了,撐船,劃船,這個‘拏’字下面是手字,就是個動詞!

  我特別喜歡這組對話,教學最重要的是教會學生學習,學生能做的,老師就一定要給以信任和引導,沒有什么自己蕩起小舟劃出圈圈漣漪更優雅的事了。教師要“解惑”,更要“設惑”,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學習所帶來的成就感和充實感會讓我們發現深層次的快樂。試一試,你能行!學會學習,不是一句口號,要落實到你的教學細節中去。

  “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

  張岱寫文章是沒有這些頓號句號的,教材編者該是讀懂了張岱此句之美的。若是加上頓號,變成“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這《湖心亭看雪》也就少了幾分神韻。天空、云層、群山、湖水之間白茫茫渾然難辨,天地蒼茫,萬千氣象。虛字不虛,張岱疊用三個“與”字,似覺天、云、山、水一起活動起來,較之單純寫“天、云、山、水,上下一白”,多了一點意趣。若是用頓號隔開,遙遠又突兀,相看生硬,“天云山水”就好像有了明顯的界限,雪夜天地相融水天相接的磅礴浩渺就多了阻礙多了隔閡。這處教學,已經被許多老師熟諳,這也成了《湖心亭看雪》的必然之處。

  我也是盯著這部分描寫,引導學生去讀出“天與云與山與水”的音韻和情感!芭c”是蒼茫天地間伸出的一雙溫暖的手,“一”是乘一葉小舟夜訪西湖的張岱的孤獨的身影,人鳥聲俱絕萬籟無聲的`更定時分,一葉扁舟,一顆孤寂的心,避世的幽憤和孤傲的情懷,天地之大,人之卑微,風華絕代的他幻化無方,意出塵外,越讀越覺得文情蕩漾,余味無窮。

  “天與云與山與水,如果再連上一個‘與’字,你覺得會是什么?”我脫口而出這樣一問,仿佛一種力量驅使我走近這“上下一白”的雪夜和這遺世獨立的張岱。

  這一問,是從來不曾想到過的,今天,猶如雪蓮花怒放而出。

  “與人,天與云與山與水與人,這樣越來越小,越來越近!币粋學生說。

  “與我,與作者,天與云與山與水與我,作者孤獨,要與我才是!币粋學生說。

  我贊許地點了點頭,張岱是多想要把自己融進蒼茫天地的啊,天地間安放的孤獨只有在天地間才得以自由得以生命。這個“與”,是一種渴望,一種憧憬,天人合一的心念就在其中。

  “那為什么不加上‘與我’呢?”我追問了一句。

  張岱,你注定優秀,注定孤獨?释荒芗吹,冰雪中,誰懂你的憂傷?

  “就更寫出張岱的孤獨,不為人知的寂寞。”

  “面對天地的闊大,生命的卑微,淡淡的憂傷……”

  課堂,是充滿靈感的,只有“癡心”,才有飛來的一問。教學,推動的是師生,絕不僅僅是學生。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味?我站在冬天的課堂上,看陽光看成飛雪,看白晝看成黑夜,我不知道,距離那夜的迷蒙晶瑩,我還有多長的距離。

  光陰是一條渡不過的河,文字卻又能穿越時空,讓我們與彼此的靈魂同行,雖然我們可能永遠隔岸。

  “老師,這一句‘湖中人鳥聲俱絕’,寫得很精彩,尤其是這個……”回到第一段,一個學生站了起來搶著說。

  確實,這是何等精妙的一句!絕了!

  寫雪大,我們往往會費盡筆墨大肆渲染,天有多寒,地有多凍,雪有多厚,心有多冷。下筆茫茫,滿紙冰雪飛霜。可是張岱寫這西湖大雪,簡單到極致,“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只此二句,大雪封湖之狀就令人可想,讀來如覺寒氣逼人。文筆簡練,惜墨如金,卻又是意境全出。

  果真,學生們抓住了這一句做品味,稚嫩地走在張岱筆下畫面感極強的藝術境界里。初一的孩子,不強求他能讀多深,高度的寫意手法里隱藏著的心靈語言,真不是這種年齡能讀懂的。知其妙,不知其為何妙,很多會于心的東西被張岱流于言外,他用曠達和幽靜共同釀制的那種近乎純美的意境,我們需要用時間和經歷去品味。文學解讀離不開人生感受,今天,你不需要太深刻。

  “老師,我覺得這個‘絕’字很有味道。一學生說。

  果然,樸素又準確的閱讀發現。

  “這‘絕’字你怎么理解呢?”我追問。

  “消失了,沒有了,說明雪下得很大,作者很孤獨! 是的,這一個“絕”字,傳出冰天雪地、萬籟無聲的森然寒意,“絕”字真絕!我很快想起了唐人柳宗元那首有名的《江雪》詩:“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古人寫文字,處處見匠心,這世上的好詞句,盡在遙遠的時光里閃爍,俗子濁流如你我,又怎能得其一二!

  “這一句‘湖中人鳥聲俱絕’簡單七字,卻是字字精妙,還有哪個詞也如此高明?”我繼續引導孩子揣摩。

  “我覺得‘俱’字寫得很好,全部都消失了,雪太大了!

  虛詞不虛,一個“俱”,天地萬物都在肅殺嚴寒中,張岱卻偏偏冒寒獨看雪,奇也,癡哉!

  “老師,我覺得‘鳥’字寫得好!边是那個最愛思考的男生,他站起來,紅著臉,急切地說,就像窗外最伸展枝條接住陽光的小樹。

  鳥?我從來沒想過這個“鳥”用得妙,心里小嘀咕了幾秒,鎮定了下來,說:“你說說看,‘鳥’字好在何處?”

  “古人詩句當中,經常有鳥的,往往是寫悲傷的心情,而作者此時說人鳥聲俱絕,也是很寂寞的,有淡淡的憂傷!

  他說得從容不迫,我聽得無限羞愧!昂迍e鳥驚心”,“千山鳥飛絕”,“春山一路鳥空啼”都是悲調傷心,雖然也有“鳥鳴山更幽”的清凈,有“處處聞啼鳥”的生機,有“飛鳥相與還”的溫暖,但能在極短時間,聯系閱讀積累說出如此個性化的理解,真是難得。

  我狠狠地夸獎了他,也狠狠地捶打了自己。差一點,就錯過如此精彩的解讀。

  學生,是聰明的,永遠不要忽視他們的閱讀潛能!

  “老師,這個‘聲’我覺得也很妙!”

  被激發了,優秀是會傳染的!疤炫c云與山與水”,這一波波的,課堂上分明也在“與與”相連。張岱妙就妙在不從視覺寫大雪,而通過聽覺來寫。你看,“湖中人鳥聲俱絕”, 冰天雪地、萬籟無聲,這是怎樣的森然寒意?大雪三日,湖山封凍,人、鳥都瑟縮著不敢外出,寒嗦得不敢作聲,連空氣也仿佛凍結了。只寫聲,不寫影,萬籟無聲誰能知,這無聲中仍有人在,這“獨”就有了著落,如此,就巧妙地從人的聽覺和心理感受上寫出了大雪的威嚴,作者異于常人的閑情雅趣、孤獨憂傷也就可窺一斑。

  “那同學們,這一句‘聲’字去掉,改成‘湖中人鳥俱絕’,你覺得怎么樣?”這隨機一問,課堂上也是人鳥聲俱絕,學生們都開始沉醉在張岱的文字里,想那無邊的雪夜和那精致高雅的品性去了……

  俱絕,俱絕,讓學生個個癡于文字,走向精彩,這絕,就成了課堂之美。

  “曾經有一個閃亮的教學點擺在我的面前,我沒有珍惜,等我失去的時候才追悔莫及,語文教學最痛苦的事莫過于此。如果上天能給我一次再來一次的機會,我會對那個細節說三個字‘抓住你’,如果非要在這份執著上加一個期限,我希望是一萬年!”

  再精致的課堂都會留有遺憾,回顧《湖心亭看雪》這一課,我總會追悔我的一個小小的閃失。

  師:這是張岱寫的一篇小品文。這篇文章很了不起,歷來為人稱道。大家讀后想想,文章寫了什么。

  (有生說寫了西湖早上的雪景)

  師:西湖雪景。早上還是晚上?

  生:早上。

  師:沒有注解,有個關鍵詞不懂了!案ā笔鞘裁磿r間?(有學生說“深夜”)初更以后,晚上八點左右,F在我們再來找找看,《湖心亭看雪》這篇文章直接描寫西湖冬夜雪景的句子是哪些。張岱寫西湖夜雪景,是從哪一句話開始描寫的?

  學生有疑,教師答疑,然后直入文本寫景佳句。讀讀這段實錄,可能大家都覺得很順暢,我在上課現場卻是痛心萬分。初一學生,完全沒有注解的文言文,所以說成了“寫西湖早上的雪景”,我呢,順勢給解釋了一下,學生就懂得了是晚上八點左右張岱去看西湖雪景了!皼]有注解,有個關鍵詞不懂了!案ā笔鞘裁磿r間?初更以后,晚上八點左右。”這話一出口,我就懊悔連連,天啊,我放過了一次極佳的教學時機!我為什么要那么快地告訴學生答案呢?我不應該順勢給答案幫助理解,而是要捕捉住課堂上這個稍縱即逝的教學時機,發掘這個很有價值的語文閱讀信息,順勢轉化教學思路,生成別樣的精彩。

  課堂是鮮活的,變化的、動態的、生成的。“課堂應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線路而沒有激情的行程!(葉瀾教授語)我們可以嘗試著重組教學,當學生說是早上的西湖時,如果我不是順勢而答,而是順勢再問,抓住并利用這意外的生成資源,課堂就有可能是更有生機的智慧場。

  這樣,教學可能是這樣的:

  師:這是張岱寫的一篇小品文。這篇文章很了不起,歷來為人稱道。大家讀后想想,文章寫了什么。

  (有生說寫了西湖早上的雪景)

  師:西湖雪景。早上還是晚上?

  生:早上。

  師:你是怎么看出是早上的西湖雪景的?

  (生回答)

  師:有不同意見的嗎?

  生:老師,我覺得是晚上,作者是晚上去看西湖的雪景的!案ā睉撌峭砩系臅r間。

  師:說說理由。

  生:湖中人鳥聲俱絕,西湖是個美麗的地方,杭州又是繁華之地,即便大雪三日,白天還是游人不斷的,怎么可能是人鳥聲俱絕呢?

  生:擁毳衣爐火,我覺得更像是晚上吧。

  師:還有更有說服力的嗎?

  生:老師,你看,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影子了,這些景物隱隱約約,白天的話是很清楚的,視線沒有那么朦朧的,都是了然的。

  師:不錯,能從景物的特征去思考。還有嗎?

  生:文章說張岱自己是獨往湖心亭看雪,白天是做不到這個“獨”的。

  生:還有,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若是白天去,這個“癡”顯然不夠味。

  ……

  你看,這是多有意思的爭論!

  語文課堂最應是靈動的,學生爭疑比教師釋疑更有價值,讓學習自由地自然地發生,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這個“解惑”要掌握好火候,掌握好時機。課堂教學不是簡單的知識學習的過程,而是師生共同成長的生命歷程。學生說是早上,就讓他說說早上的理由,然后撩撥學生去論去探討,在討論中、研究中來深化我們對課文的理解。你何樂而不為呢?

  那一剎那,我暗自心疼。

  好多課,我都是在瞬間被閃失擊中,電光火石中,悔恨迭迭。有價值的生成通常發生在言語和文化的來回碰撞中。語文課,就這樣鍛煉著我,讓我一次次走向更遠的思索。我們不能抓住所有的亮點,但一定要減少悔恨的次數。優秀,不是因為你的出色,而是因為你能及時發現并拯救你的不出色。癡心于教學的人,一定會看到模糊在課堂上的自我,愿得癡心融課堂,我們就是這樣在教學的激流中拷問、碰撞,幾個來回,把自己摔成光亮!

  癡出語文天地長,這種感覺,我希望是永遠!

  《湖心亭看雪》教學案例 4

  師:進入新課的學習之前,我們先誦讀一首詩,老師來開個頭,如果大家能記住的話,就和老師一起大聲地誦讀出來:“千山鳥飛絕……”

  生:齊背《江雪》。

  師:同學們記得非常好,柳宗元的《江雪》幽僻清冷、寒江獨釣,給我們展現出了獨特的雪后意境。今天,我們來走入另外一番雪景,去感受不一樣的情懷,我們一起學習張岱的《湖心亭看雪》。

  師:首先交給大家一些時間,大家自由地、大聲地朗讀全文,一邊讀一邊將課文中你認為應當引起同學們注意的生字詞標注下來,并思索應當如何識記最好,F在開始。

  生:(出聲齊讀課文)

  師:(擊掌,叫停,笑著說)同學們,你們讓我感受到了八年級十三班的團結一致。老師要求自由地、大聲的誦讀,不要求齊讀,聽明白了嗎?好的,再次開始。

  生:(自由大聲誦讀)

  師:好的,讀完了。哪位同學能夠提起一個字,覺得這個字應當引起同學們的注意?

  生1:我認為在我們這篇文章的第二行“是日更定矣”中,“更”字應當引起我們的注意。這個字我們平常都是讀四聲,在這里應該讀一聲,要注意一下。

  師:為什么它在這里要讀一聲?

  生1:因為我們看文章一般都要看文下注解,課下注解標的是一聲,所以我們就讀一聲。(眾笑)

  師:謝謝你的誠實。同桌有沒有見解?

  生2:我認為這個字在這里表示時間,不是表示程度,所以才讀一聲。

  師:分析得真好,謝謝你。

  生3:在第二行有一個“余挐一小舟”的“挐”字,它和“絮”字非常相近,讀時、書寫時應當引起注意。

  師:那“挐”字和“絮”字的最大區別在哪里?

  生3:一個下面是“糸”,一個下面是“手”。

  師:看得很仔細,請坐。

  生4:我覺得第三行的“霧凇沆碭”中,后面幾個字都是生字,比較生疏,我們需要注意。

  師:“沆碭”是生字,應當注意。那“凇”字見過嗎?

  生4:見過。

  師:那請組個詞。

  生4:(思考不上來,不好意思地笑)

  師:(笑)哦,你沒見過。我們來看這個字,如果把這個兩點水的“凇”字改成三點水的“淞”字,你看好不好?

  生4:不好。

  師:為什么?

  生4:因為…因為兩點水的“凇”是文中一個詞,三點水的“淞”不是原文中的詞。(眾笑)

  師:(開玩笑說)這個同學回答得更誠懇——因為兩點水是對的,三點水不對。(眾笑)對于這個字,其他同學有沒有自己的識記見解?

  生5:形旁兩點水是“冰”的意思,三點水是“水”的意思!办F凇”是冰晶,應當與兩點水相聯系。

  師:說得很好。形近字之間要注意形旁所表示的意義差別。

  生6:課文第二行“擁毳衣爐火”中的“毳”字應當引起注意。這是個生字,想起三毛就會想起這個字。(眾笑)

  師:非常有意思。老師想問一個問題,你覺得“一個毛”和“三個毛”有何區別?

  生6:“三個毛”更能突出它這個毛多。(眾笑)

  師:毛很多,毛很細,這種衣服非常保暖。

  師:下面同學們一起看大屏幕,這是本文中的一些生字詞以及多音字,我們一起將含有這些字詞的短語齊讀一下。

  生:(齊讀含有生字詞及多音字的短語)

  1【挐(ráo)】

  2【擁毳(cuì)衣爐火】

  3【霧。╯ōng)沆碭(hàng dàng)】

  4【是日更(gēng)定】

  5【焉得更(gèng )有此人】

  6【強(qiǎng)飲】

  師:下面我們請一位同學朗讀全文,要求讀得正確、流利。其他同學在聽讀的過程中,可以邊聽讀邊結合文下注釋對課文進行口頭翻譯,如果遇到自己把握不準的字詞解釋,可以根據上下文進行“猜測”;如果遇到比較簡單的地方,可以憑借語感“沖”過去。

  生7:(朗讀全文,“喃喃”讀錯音)

  師:(糾正“喃喃”讀音)同學們一邊聽讀一邊口頭翻譯的過程中,有沒有把握不準含義的字詞,可以提出來。

  生8: “余住西湖”、“拉余同飲”、“見余,大喜曰”中的“余”字我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師:有沒有同學能幫助他?

  生9:這三個“余”都是指作者自己,是“我”的意思。

  生10:“莫說相公癡”中的“癡”字,我不明白它的意思。

  師:(笑)其實我明白你的意思,你是不是覺得這個“癡”字應當解釋成“癡呆”,但又覺得不合適?(眾笑)

  生10:嗯…不是。(吐舌頭,眾笑)

  師:(對學生)呵呵,他在向我吐舌頭。這個同學提出的問題非常好,這個字我們會在后面進行一個深入的理解,謝謝你的問題,請坐。

  師:下面我們來看大屏幕,本文當中有些文言詞匯在以后的文言文學習中我們還會遇到,我們把它提取出來。大家讀詞,然后讀該詞解釋,讀一遍即可,好嗎?來,讀起來。

  生:(讀重點詞釋義,記憶)

  1。俱—消失

  2。上下白—全,都

  3。一—小草,喻輕微纖細的事物

  4。而已—罷了

  5。下船—等到

  師:通過剛才我們在課上的兩邊通讀課文,以及結合大家提前的預習,我相信同學們一定對張岱的這篇作品有了一定的了解。剛才課前我和同學們交流的時候,我問一位同學:“你喜歡這篇文章嗎?”

  他說:“不喜歡!

  我說:“為什么不喜歡呢?”

  他說:(四川話)“沒得意思!”(學生笑)

  下面我們一起進入到文章里面,看一看能不能從感覺沒意思的文章里面讀出點兒“意思”來。

  師:我們來看題目——“湖心亭看雪”,這是一個記敘性的題目,我們不妨從題目入手,理一理要素,看看有沒有發現。首先我們思考第一個問題:湖心亭看雪,誰去看雪?

  生11:作者張岱去看雪。

  師:從課文哪里可以看出來?

  生11:課文中有“余”字,“余住西湖”、“拉余同飲”、“見余,大喜曰”這些地方可以看出來。

  師:抓住文本信息,這個做法很好。第二個問題:在什么時間去看雪?

  生12:崇禎五年十二月。

  師:能不能再具體一些。

  生13:“崇禎五年十二月”“是日更定矣”。

  師:“更定”是什么意思?

  生13:是初更以后晚上八點左右。

  師:你怎么知道?

  生13:我看的文下注釋。

  師:做得非常好,能依據文下注釋理解文意。那張岱是自己一個人去的呢,還是和別人一起去的呢?

  生14:他是一個人去的,然后在湖心亭遇到了兩個有同樣看雪興致的人。

  師:你從文中哪里可以讀出是作者一個人去的?

  生14:“余挐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獨”字。

  師:(贊許的)抓得準。(板書:獨行)別的同學有沒有不同意見?

  生15:后面寫的是“舟中人兩三粒而已”,這說明應該不止作者一個人,還有舟子。

  師:對呀,作者是和船夫一起去的西湖,可為什么卻說自己是“獨往湖心亭看雪”,這樣寫矛盾嗎?為什么?生16:我覺得舟子的職業是劃船,承攬顧客,這和作者的出行目的不同,所以不矛盾。

  師:那么再結合張岱晚上八點去湖心亭看雪,你初步猜測:你覺得張岱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生16:我覺得他就是古代的那種文人學者,非常有閑情逸致,有時間就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師:你自己有沒有晚上八點獨自出來賞雪的經歷?

  生16:沒有,因為我們這邊很少下雪。(眾笑)

  生17:我覺得張岱是很浪漫的人。

  師:為什么用這個詞?

  生17:晚上八點別人都回家了,他卻出來,這就很浪漫。

  師:我能感受到你是一個崇尚浪漫的人。

  生18:我覺得張岱是一個有怪癖的人。(眾笑)冬天晚上八點左右天色應該已經很黑了,天又很冷,他居然還出來看雪,說明他有怪癖。(眾笑)

  師:恭喜這位同學,能從看似平淡的.文章中找出怪異之處并思考,你找到了解讀本文的第一把鑰匙。

  師:再思考下一個問題:湖心亭看雪,雪下得怎樣?

  生:大!

  師:(板書:大雪)從哪些詞句讀出雪大?

  生19:可以從“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中讀出雪大,雪下的時間長、西湖聲音靜。

  生20:可以從“擁毳衣爐火”中讀出雪大,因為很冷。

  生21:可以從“霧凇沆碭”、“長堤一痕”等處讀出雪大。

  師:這位同學思考的答案一出,把我們指向了本文當中非常精彩的描寫雪景的句子。我們一起來看大屏幕上這幾個句子。這處描寫是《湖心亭看雪》中歷來為人們所推崇的經典描寫雪景的文字,它好在哪里呢?你最喜歡這幾個句子當中的哪一個詞?

  生:(思考)

  師:誰來說一下?

  生22:我喜歡“上下一白”中的“一”字,它寫出了雪下得非常大,天地渾然一體,天氣非常冷,雪天的顏色也很漂亮。

  師:你把這個小短句朗讀一下,并且把“一”字重讀,強調出來。

  生22:(朗讀該句,強調重音)

  師:你讀的很好,讀出了雪大。

  生23:我特別喜歡“舟中人兩三!敝械摹傲!薄_@個字寫出了人在茫茫大雪中顯得十分的渺小,也突出了雪的大。

  師:你說的很好,用人的渺小反襯出雪大。那這個字可不可以在朗讀的時候重讀?

  生:(小聲:可以)

  師:好,那我來重讀試一下。(師范讀該句,故意將“!弊肿x重音,問生)這樣讀好不好?

  生23:好像不怎么好。(眾笑)

  師:呵呵,謝謝你評價老師時謙遜的態度。怎么不好呢?

  生23:這個字意圖體現渺小,雖然很重要,但好像沒有必要重讀,只要輕輕地讀出來就行了。

  師:這是個很重要的字,但卻不適合重讀,那我們就把它輕讀,這叫做“重音輕讀”。你讀一下試一試。

  生23:(朗讀該句,“!弊种匾糨p讀)

  生24:我喜歡“唯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中的“痕”、“點”、“芥”三個字。這三個字在我眼前猶如一幅畫,大雪紛飛三日,雪很厚很漂亮。

  師:那你看老師給改動一下好不好:唯長堤一道,湖心亭一座,與余舟一艘。

  生24:我覺得不好,這樣改了之后,不能表現雪大……

  生25:(補充)用這樣的詞更能夠表現出“我”與萬物的渺小。

  師:你說的很好。我在想剛剛幾個同學選擇這幾個詞進行品析的時候,是不是受到了我制作的幻燈片背景的啟示,這個背景大家知道嗎?這是我國著名國畫大師黃永玉先生的同題作品《湖心亭看雪》,“痕”、“點”、“芥”、“!苯o我們勾勒出這樣奇幻的畫面。同時我們要注意,這幾個字是不是都要重讀呢?

  生:重音輕讀。

  師:我們一起來齊讀一下。

  生:(齊讀,“痕”、“點”、“芥”、“!眹L試重音輕讀)

  生26:我喜歡“唯長堤一痕”的“唯”字,這一個字能體現雪大,而且覆蓋力很強,它把所有的東西幾乎都覆蓋了,能夠看見的很少很少,“痕”可以理解為只是隱隱約約地露出一點痕跡。

  師:你用了一個詞來形容這種視覺感受——隱隱約約,這個詞很傳神。其他同學還有沒有意見?

  生:(再次陷入思考,師等待)

  生27:我還喜歡“霧凇沆碭”中的“沆碭”這個詞,它寫出了冰花一片彌漫,白茫茫的一片,說明雪下的大,像仙境一樣的樣子。

  師:你形容得非常好,你給大家朗讀這一句,讀出你的這種感受。

  生27:(朗讀,缺乏意境)

  師:你讀得有一些膽怯。這樣,你讀的時候把“沆碭”這個詞聲音拖長,試一下。

  生27:(朗讀,把“沆碭”拖長)

  師:挺好,你再嘗試將這個詞拖長并加上顫音,試一下。

  生27:(朗讀,拖長并加顫音,但沒有托住氣息,出現破句)(眾笑)

  師:氣托不住了是嗎。來,深吸一口氣,托住氣息,再讀一下。

  生27:(朗讀,拖長并加顫音,很成功,臺上臺下報以熱烈掌聲)

  師:你讀得真棒,謝謝你,白氣彌漫,不斷擴散,你讀出了應有的意境。下面同學們看這個句子:“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老師覺得這里面有一個“與”字反復出現,是不是很繁復?我們可不可以把它去掉?為什么?

  生28:這三個“與”字的重復,更能加強這句話的氣勢,更能表現出雪的大,把天、云、山水的顏色化為一體,難以分辨。

  師:說得好,三個“與”字增加了整體感,雄渾難辨。我們看,這處寫景共有兩句:前一句強調“極大”,我們要讀出一種雄渾感,注意讀出重音;后一句強調“極小”,我們要讀出渺小感,采用重音輕讀的方法,幾個量詞逐次漸輕,當讀到“舟中人兩三粒”的時候,停頓一下,把最后的“而已”讀到最輕。老師先來范讀一下,其間大家可以小聲跟讀。

  師:(范讀)我們想象這畫面,一起齊讀這處寫景句,來,一起讀起來。

  生:(齊讀)

  師:前天與大家見面交流的時候,我曾問過一些同學:咱們這里下過雪嗎?有個同學說:我們只在2010年冬天看到了幾個雪花片片(四川話)。我們似乎對大雪的感受很少。有同學說:老師你要是讓我寫雪,我一定會寫下雪多美。可是我們發現作者張岱寫雪的時候,似乎并不是寫雪“美”,而是側重于寫什么呢?

  生:(齊)雪大。

  師:你如何理解在這處寫景中作者的用意呢?

  生29:因為雪大才美,“大”即是“美”。(眾笑)

  生30:我認為,作者真正喜歡的是雪“大”這樣一種氣勢,充分感受到自己的渺小。

  師:我們看到,作者不寫雪美,而直言其大,這又是一處奇異的地方。接著往后讀,作者觀完雪景,到了湖心亭卻遇到了兩個人。

  生:(齊)金陵人。

  師:他們相遇之后心情如何?

  生:(齊)大喜。

  師:(板書:喜遇)從哪里可以讀出這種“大喜”?

  生31:“余強飲三大白而別”中這個“強”字可以讀出來,“白”是酒杯,他強盡力地喝了三大杯酒,說明他很高興。

  師:這個“強”字我們可不可以理解為:我本來不愛喝酒,可是你非要我喝,我只能不情愿地喝,所以叫“盡力”?

  生31:我不這樣理解。我認為應該是很高興、很痛快地喝。

  生32:從“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中的“更”中可以讀出“大喜”。張岱沒有想到能在湖心亭還能遇到人,很驚喜。

  師:你把這一句話讀一下,把你所選的詞讀重,強調出驚喜感。

  生32:(朗讀該句,強調“更”)

  師:這個句子讀的時候強調“更”字,讀出驚喜。老師再教給大家另外一種讀法。我們想:金陵人見到張岱感到很意外,這是為什么呢?

  生33:因為他們覺得下這樣大的雪一般應該不會有人這么晚出來,沒想到居然也有“這樣的人”。

  師:“這樣的人”在句子中指哪一個詞?

  生33:“此人”。

  師:我們再讀這個句子,強調“更”的同時,再將“此人”強調出來。

  生33:((朗讀該句,強調“更”、“此人”)

  師:湖中遇到金陵人,雙方見面分外高興?墒怯幸粋問題,難道張岱和這兩個金陵人原來是老相識嗎?

  生:(齊)不是。

  師:那他們為何會一見如故呢?

  生34:我覺得張岱遇到金陵人,就像俞伯牙遇到鐘子期一樣,他們有共同的愛好,情趣相投,同為知己,所以他們會有親切感。

  師:你說的很好。(總結內容)我們來看,在這樣一個“大”雪天,作者張岱一個人“獨”行,在湖心亭“喜”遇兩個陌生人,還痛快地喝酒,然后瀟灑地走了。于是有一個人不理解了,他覺得用一個字來形容張岱再合適不過了。

  生:(齊)癡!

  師:(板書:癡)這是誰說的?他所說的“癡”是什么意思?

  生35:這是舟子說的。他所說“癡”表明他對張岱與金陵人的賞雪不理解,舟子覺得他很傻。

  師:呵呵,課堂一開始那位同學的疑問得到了證實。(對生35)那你覺得“傻”是不是張岱把“癡”字寫入本文的含義?

  生35:不是。張岱的真正意思是是借這個字表現自己對湖心亭遇知己的欣喜、對西湖雪景的“癡迷”。

  師:你提出了對這個詞的理解——“癡迷”,請坐。張岱為什么如此“癡迷”于此景、此人呢?讓我們一起走進張岱。(示幻燈片——張岱背景介紹)

  背景介紹:

  本文選自《陶庵夢憶》 。張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又號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陰(浙江紹興)人。寓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時為富貴公子,愛繁華,好山水,曉音樂、戲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書以終。有《陶庵夢憶》《西湖夢尋》等。

  明朝亡后,張岱曾參加過抗清斗爭,后來“披發入山”以消極避世表示其民族氣節,《陶庵夢憶》《西湖夢尋》即寫于明亡他入山以后。

  師:我們研讀這兩段背景資料,一起看一個詞“不仕”,何為“不仕”?

  生36:“不仕”就是不做官。

  師:是不是因為科舉考不上,沒有做官機會?

  生36:不是。這是因為明朝亡國之后,張岱不想背叛祖國,有對祖國的懷思。

  師:非暴力,不合作。

  生36:對。

  師:請坐。本著剛才我們對寫作背景的了解,現在我們再重新思考課文中張岱的幾個怪異行為:“獨行、大雪、喜遇”,你對文章內涵有沒有新的想法?

  生37:從這三個行為,我看出他是一個孤獨又豪邁的人,他于冬天大雪的晚上一人去看雪,可見內心孤獨;遇到知己又痛快喝酒,可見他很豪邁。

  師:那“大雪”如何理解?

  生37:“大雪”看出他比較凄涼的感覺,因為他的祖國亡掉了,他自己隱于山中,過著隱士的生活,對現實很無奈,比較凄涼。

  師:請坐。這個時候,讓我們想象張岱的內心:他的心里充滿對故國的懷思,內心里有國破家喪的陣痛,而自己又無所寄托。讓我們帶著這樣的情懷,再次朗讀本文中的描寫雪景的句子,去體會張岱的情思。一起讀起來。

  生:(齊讀)

  師:帶著這個情思,我們再將全文一起讀背。(示幻燈片)

  生:(一起讀背)

  師:都言作者癡,誰解其中味。課下請同學們上網搜索并閱讀張岱的《陶庵夢憶自序》,進一步體味張岱的情思。同時,我們回去進行比較,《湖心亭看雪》與課堂開始時柳宗元的《江雪》有何異同。今天,我就和同學們共同學習到這里,下課。

  生:(起立)老師辛苦了。

  《湖心亭看雪》教學案例 5

 。ㄒ唬╊A習課

  1、請全班同學各自提供一首描寫西湖的詩歌,準備課堂交流。

  2、請找出課文中的一個會意字,并舉例你所知道的3—5個會意字,并相互傳看審定。找出課文中的多音多義字,讀準字音,把握意義用法;掌握課文中自己不認識的生字的讀音、意義用法;課文中的“霧凇沆碭”中的“凇”是形聲字嗎?為什么?

  3、在課文中標明作者寫湖心亭雪景的量詞,請試用其它量詞置換。

  4、作者全文很好地運用了“對比手法”有大小的對比、動靜的對比、冷熱的對比,請用課文中的語句一一說明。

  5、試將柳宗元《江雪》詩和本課作一對比,并說明它們所寫內容的異同,準備在全班交流。

  6、你認為作者“癡”嗎?你覺得應該怎樣理解文中的“癡”?

 。ǘ┯懻撜n

  師:同學們,上次布置本課的作業大家完成得很好,今天我們結合課文的學習一起來討論討論。先請幾個同學自告奮勇朗誦你提供的描寫西湖的詩。

  生1:朗誦蘇軾《飲湖上初晴雨后》詩

  水光瀲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妝濃抹總相宜。

  師:有相同的`同學舉手(生舉手)

  生:朗誦楊萬里《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詩。

  畢竟西湖六月中,

  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

  映日荷花別樣紅。

  師:好!有相同的同學舉手(生舉手)

  生:朗誦《錢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師:有相同的舉手。(生舉手)好!看來選這三首的同學居多,那么我們看第一首寫的是西湖的雨景,第二首是西河的荷景,第三首呢?

  生齊:西湖的春景。

  師:對!我們要學的明朝散文家張岱的《湖心亭看雪》寫的是西湖的……

  生齊:西湖的雪景。

  師:好!我們的作者登場了,他到西湖去進行一場與人不同的觀光旅游。作者開篇就交待了游湖的時間、地點、人物、天氣狀況,還有呢?旅游方式是坐車、乘飛機還是—————?

  生:劃船。

  師:對!還有旅游的用品是?

  生:爐火。

  師:毳衣算不算?

  生:不算。

  生:算!

  師:為什么算?

  生:因為冷,特別穿了毛皮衣。

  師:對!毳是不是會意字?

  生:是!

  生:不是!

  師:二木為林,三木為森,樹多不多?日月為明,三日為晶,表示光亮。日落草叢中,暮,那么毳毛多,表示毛衣。下面接著寫作者所見雪景,“霧凇沆碭”,“凇”是不是形聲字?“冫”、“氵”同為形旁表義不同。

  生:是形聲字。

  生:不是形聲字。

  師:為什么不是形聲字?

  生:形旁表義,聲旁表聲。“凇”是聲旁,“冫”是形旁的話表什么義我說不出來。

  師:形旁表“義”,是指表示那類字的類別和范疇,以“冫”為偏旁的字大都與寒冷有關,如凜、凝、凍等,“氵”表示相關水的字,“冫”表示為霧凝結而成冰花,全句意思是“冰花一片彌漫”。下面從大處來了個全景式拍照,“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作者接著又從小處作了特寫式拍照,下面請同學出示你置換的量詞。

  生:我是這樣轉換的:“湖上影子,惟長堤一抹,湖心亭一豆,與余舟一葉,舟中人兩三點而已!

  師:怎么樣?還不錯吧!“一抹、一豆、一葉、兩三點”還算準確,還有不有?掌聲鼓勵。

  生:我是這樣置換的!昂嫌白樱╅L堤一線,湖心亭一團,與余舟一橫,舟中人兩三個而已!

  師:不夠精確,也還可以。試想想,那水氣迷蒙,光線不強,物體不太清晰,看堤、亭、舟、人似有似無,如夢似幻,我們用的量詞有不有張岱那樣精確傳神?過去王安石名句“春風又綠江南岸”,句中的“綠”字,開始用“過、到、入、滿”,總嫌一般化,經過反復推敲,后來用一“綠”字,頓覺春意盎然,所以我們同學作文選詞造句一定要選用最富于表現力的哪個詞語,這叫畫龍點睛。好!下面看張岱遇到了什么。

  生:兩個人。

  生:同是觀賞雪景的人。

  師:還可以怎樣說?

  生:同游人。

  生:游客。

  師:還可以怎樣說?

  生:同志。

  師:現代稱呼。

  生:知音。

  生:(齊讀)

  師:這里寫作者巧逢知音的交往三步曲,一是初識,二是交深,三是“告別”。作者欣逢知音大喜,你用一個什么詞形容這種狀態?

  生:喜上眉梢。

  生:喜氣洋洋。

  生:大出所望。

  生:喜出望外。

  師:“強飲”指什么?

  生:勉強喝。

  生:不想喝推不過喝。

  師:再想想看。

  生:我想起來了,是不能喝也要喝。

  師:“強”,是不是多音多義字,該怎么讀?

  生:讀“強”兩音

  師:對!人逢知己千杯少。“對影成三人”。同學們,前面寫了靜景,這里應該為什么?

  生:動景。

  師:這是景嗎?

  生:是態,對了,動態。

  師:好了,我們回過頭來看全篇。興致勃勃賞雪觀景的張岱感覺冷不冷?一同旅游的人冷不冷?

  生:冷。

  師:具體說。

  生:冷,又加上是時候更定。

  師:還有呢?

  生:帶了爐火,穿了毛皮衣。

  師:還有呢?想想看。(師啟發)“湖中人鳥俱絕!兵B都怕冷。以上所說,是寫自然界冷,那么人世間冷不冷?

  生:冷呢,人煙稀少。

  生:不冷呢,還有同游的人聊天喝酒。

  師:要我說,又冷又不冷。為什么這樣說呢?從張岱內心說,他感到人世間象這雪天一樣冷徹肌骨。張岱生活的年代,明亡清兵入關,他躲進深山,常常吃不飽穿不暖,連親戚見到他都當作野人,當作洪水猛獸。為什么說不冷呢?大家把《江雪》詩頭一個字連讀一下。

  生:千萬孤獨。

  師:冰天雪地中的釣魚的老人孤不孤獨?

  生:孤獨。

  師:自然界和內心冷不冷?

  生:冷。

  師:對!張岱也和這位蓑笠翁一樣感到“冷”。但張岱和蓑笠翁不同的是不冷,一是內心熱,熱戀西湖春景,熱愛大好河山,二是知音熱,沒想到和自己一樣,人世間有知音,知音難求,知音難逢,你說張岱“熱”不熱?

  生:熱。

  師:所以稱得上“內心熱,知音熱”,那么同學們,你們是怎樣翻譯的舟子的喃喃之語呢?

  生:不要說相公傻里傻氣的,還有比相公更傻里傻氣的人。

  生:我覺得“癡”就是“呆”,呆里呆氣的人。

  師:還有呢?

  生:“癡”就是“古怪”。

  生:癡呆。

  生:老師,我覺得熱愛、喜愛、鐘愛、酷愛都可以。

  師:還有呢?

  生:執著、鐘情。

  師:同學們說得都有道理。張岱象李白一樣,一生好游名山川。他思戀故國,熱愛西湖。他還專門為西湖寫了一本書,叫《西湖夢尋》!逗耐た囱愤x自他的另一本散文集《陶庵夢憶》憶夢、尋夢,對于這樣一個癡情故國山河、鐘情西湖的人,真可以說是“酷愛得有點呆氣!彼晕业睦斫馐恰安灰f相公酷愛西湖得有點呆氣,還有比他更勝的人!贝蠹艺f對不對?[板書]

  《湖心亭看雪》教學案例 6

  一、導入

  師: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弊屛覀兿葋頊匾粶靥拼娙肆谠摹督贰#ㄆ溜@:江雪 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師:我們一起來讀一讀。(生齊讀)

  師:這首詩里主要刻畫了一個人物形象,那就是——

  生:蓑笠翁。

  師:這個人真是與眾不同啊,你說他獨特在何處?

  生:他在冰天雪地里獨自到寒江上垂釣。

  師:獨特的行徑里讓我們看出他獨特的性格,請用一個詞來形容他的性格——

  生:清高自傲。

  師:這個老翁,我們不知他來自何方,也不知他有過什么特別的經歷,我們只是從他那特立獨行中感覺出他是一個清高孤傲之人。無獨有偶,相隔八九百年后,那是明未清初之時,有一個人叫張岱,他的身上就有這個蓑笠翁的影子。張岱是何許人也?他有什么樣的人生經歷?請大家看屏示。(屏顯:張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又號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陰(浙江紹興)人。寓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為富家公子,極愛繁華,好精舍,好美婢,好鮮衣,好美食,好駿馬,好華燈,好煙火,好梨園,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鳥,兼以茶淫橘虐,書蠹詩魔。明朝滅亡后避跡山居,貧困不堪,常至斷炊。著書以終,自言回首二十年前,真如隔世。著有《陶庵夢憶》、《西湖夢尋》等。)

  師:請咱們班的語文課代表來讀一讀。(語文課代表讀屏示內容,師提醒:蠹dù)

  師:這里我們要特別注意張岱的人生經歷,由于朝代更迭,張岱少年富貴奢華,晚年貧困不堪,這樣的大起大落,是很容易讓人性情大變的,也很容易讓人逃避現實,夢回往昔的。而事實上,張岱確實也是“入山著書以終”。在隱居期間,張岱寫了一篇游記叫《湖心亭看雪》,字里行間流露著別樣的情懷。今天,我們一起來走進張岱的內心世界,領略其中的韻味。(板書課題、作者)

  二、檢查預習

  師:昨天老師布置了預習任務,現在我們先來做一些練習,看大家自學得怎樣(屏顯:請同學們做一做這些練習。

  1、注兩個字音:

  是日更定( ) 強飲三大白( )

  2、劃兩句節奏:

  湖 中 人 鳥 聲 俱 絕。

  一 童 子 燒 酒 爐 正 沸。

  3、譯兩個句子 :

  余挐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

  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 )(在學生的個別答、齊答聲里完成練習。)

  三、自讀課文,理清思路

  師:這是一篇小品文中的名篇,好是要多讀的。咱們先請一位同學朗讀這篇,看他讀得是否正確。(抽一生讀,讀后點評)

  師:接下來請同學們自由地朗讀課文,讀上兩三遍,要求把字音讀準,節奏讀正確。力爭把讀通順。(生讀)

  師:聽聽我們的齊奏。(學生齊讀課文)

  師:這是一篇游記,游記一定會交待時間、地點、人物這些要素,這篇里有嗎?一起說,時間——

  生:崇禎五年十二月

  師:說具體些。

  生:是日更定矣。

  師:“是”什么意思?

  生:這。

  師:這天初更定后,那“這”具體指的是哪一天呢?

  生:大雪三日。

  師:完整地說——

  生:崇禎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是日更定。

  師:地點——

  生:西湖

  師:整個湖?

  生:湖心亭。

  師:哪一句話里寫著?

  生:余獨往湖心亭看雪。

  師:完整地說是——

  生:西湖上的湖心亭。

  師:人物——

  生:余(這里就是張岱)

  師:游記一般會按游蹤來寫,請找一找文中提示游蹤的詞語。

  生:獨往湖心亭,到亭上,及下船。

  四、探幽索微,觸摸張岱內心

  師:文中有寫景,有敘事。景里顯情懷,事中見人性。張岱是一個怎樣的人?請瀏覽一遍課文,然后用一個字來評論張岱。

  生:癡。(師板書:癡)

  師:癡是什么意思?

  生:癡迷于某一件事情。

  生:還可以理解為與眾不同。

  師:看看張岱的癡表現在什么地方。

  生:張岱在“大雪三日后,人鳥聲俱絕”的情況下去看雪。

  師:“人鳥聲俱絕”說明什么?

  生:天寒地凍,人待在家里,鳥躲在巢里。

  師:張岱在天寒地凍時去看雪還罷了,他還偏偏挑在——

  生:晚上。

  師:挑在晚上也還罷了,他還——

  生:獨往湖心亭看雪。

  師:這就是“一癡”了。(板書:夜里獨往)真是又一個蓑笠翁!

  師:還有“二癡”嗎?

  生:我發現張貸所描寫的雪景也很獨特。

  師:雪景如何?

  生:“霧淞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師:這是“余”在湖心亭上看到的雪景,請翻譯這兩個句子。

  生:湖上冰花一片彌漫,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全白了。湖上的影子,只看到一道長堤的痕跡,一點湖心亭的輪廓,和我的一葉小舟,舟里面的兩三個人罷了。

  師:請賞析這兩個句子。

  生:前一句讓人感到整個世界白茫茫一片,后一句讓人感到長堤啊,湖心亭啊,小舟啊,小舟里面的人啊,是那么的渺小。

  師:前一句言其大,我能理解,后一句言其小,請你說得再詳細一些。

  生:先看量詞:痕、點、芥、粒,都是很小的,而且是越來越小,甚至有點兒微不足道了。

  師:誰微不足道了?

  生:人。

  師:人怎么就微不足道了呢?

  生:只有米粒大小了。

  師:而且我們發現“!鼻懊嬗昧恕皟扇,約數,不是數不清,是懶得數了。

  師:這里有四個“一”,它們的意思一樣嗎?

  生:不一樣,第一個“一”是“全”的意思,后面三個就是數字“一”。

  師:這讓人感覺到前面是宏大的,后面是渺小的。一個人,身處這樣渾沌一體的白茫茫世界中,真會產生“寄蜉蝣于大地,渺滄海之一粟”的'感嘆哪!看來,文中的“余”已完全與天地融為一體了,天人合一,這是一種山水之癡。。ò鍟荷剿畼罚

  師:寫得這么好!我們把它讀一讀,邊讀邊記牢它。(生齊讀)

  師:我們再把它背一背。(生齊背)

  師:還能找出“三癡”嗎?

  生無語。

  師:留一個問號吧,有問號是好事情,“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

  師:現在我們回過頭來看看以前的張岱是這樣的性情嗎?

  生:不是,以前的張岱是富貴公子,“極好繁華”,錦衣玉食,聲色犬馬。

  師:是什么事情令張岱性情大變?

  生:明朝滅亡,家道中落,貧困不堪。

  師:自此以后,張岱就大徹大悟,遠離紅塵,有了雅情雅致。那他是不是把以前的繁華人生忘得一干二凈了呢?

  生:不盡然。

  師:難道你在文中發現了蛛絲馬跡?

  生:作者在寫時間時,用的是“崇禎五年”,這是明朝年號,而作者寫此文時明朝早已滅亡,可見,作者還有故國之思。

  師:老師還要補充一點,后面寫到地名時用了“金陵”一詞,“金陵”就是現在的南京,是明朝舊都,在清朝時稱“江寧”了,但作者還是用舊稱,可見,他骨子里頭認為自己是明朝的遺民。

  師:現在我們能不能說,作者挑一個寒夜獨自看雪,與其說是尋找山水之樂,倒不如說是來排遣故國之思,尋往日繁華遺夢的?

  生:至少是有一定道理的。

  師:張岱的心思有沒有人理解呢?我們來看最后一句話。一起讀。

  生: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

  師:“莫說”就是——

  生:不要說。

  師:“更有”就是——

  生:還有。

  師:串起來譯一遍——

  生:不要說相公您癡,還有像您一樣癡的人哪!”

  師:舟子說的像相公一樣癡的人是指誰?

  生:兩個金陵人。

  師:兩個金陵人認為他們和張岱一樣癡嗎?

  生:一樣的。

  師:根據——

  生:從他們的“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一句話里可知。

  師:特別是哪一個字?

  生:此。

  師:根據上下文,這個“此”可以換成什么樣的話?、

  生:像我們一樣能雪夜賞雪的有閑情逸致的。

  生:還可以從金陵人“拉余同飲”看出,他們把張岱當知音了。

  師:張岱認為他們是自己的知音嗎?

  生:不會。

  師:為何?

  生:一個“拉”字,說明張岱開始是拒絕的,后來因為盛情難卻吧,才盡力飲了“三大白”。

  師:那你認為張岱跟這兩個金陵人一樣的“癡”嗎?

  生:不一樣的,金陵人喝酒賞雪,好友交談,其樂融融,一番閑情逸致。而張岱呢,他有故國之思啊,他來賞析,獨自前往,不想看到別人,也不想讓別人看到,他只追求“天人合一”,物我交融,追求心與自然的和諧。還有從張岱的清高孤傲的性格里也讓人感覺到他不希望像俗人一樣喝酒談天賞雪的,他甚至會認為這是不懂得賞雪,是對雪的褻瀆。

  師:曾經滄海難為水,經歷過極繁華生活的張岱,現在在湖心亭上一次小小的奇遇只能更勾起他的故國之思,引發他的淡淡哀愁!兩個萍水相逢的金陵人,一個庸俗的舟子,如何理解張岱靈魂深處的千千結呵!如何知曉張岱的夢呵!張岱,癡迷于故國之夢,這,難道不是剛才我們尚未尋到的第“三癡”嗎?(板書:故國之思 淡淡哀愁)套用《紅樓夢》里的一句話叫做“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味”。

  師:才一百六十多字的,卻蘊含著如此豐富的內涵。此文真像一杯西湖龍井茶啊,細細品,慢慢飲,意味深長。

  五、獨具慧眼,探尋文本美點

  師:這篇短文,不僅內涵豐厚,在寫法上也是獨具風韻,現在我們來探尋寫法上的亮點。大家討論討論,可以從的語言、意境、情趣等角度入手。然后用“此文美,美在 !钡木涫秸f話。

  生:此文美,美在視角獨特,在《江雪》里表現天寒地凍的詩句是“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人鳥無蹤,是從視覺的角度來,而本文開頭寫到“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人鳥無聲,這是從聽覺的角度來寫天寒地凍,別具一格。

  生:此文美,美在巧用伏筆。開頭寫到“十二月”,暗含有可能下雪;“住西湖”,預示可去“湖心亭”。

  生:此文美,美在氛圍營造之功。“霧淞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三個“與”讓我們感覺到茫茫世界是一個整體,要是用頓號的話,就隔裂開來了。

  生:此文還富有情趣。結尾那舟子的喃喃自語,那舟子只知其“癡”,不知彼“癡”,僅憑“外行看熱鬧”的眼力,就自作陪明,妄下斷語,肯定令張岱暗笑不已,讓張岱有自欣之意。愿來很高雅的賞雪之文,末尾添上一個俗人的評語,似拙非拙,給增添了不少情趣。而且,這里舟子的不解,也正好呼應了前文的“獨往湖心亭看雪”之“獨”,多巧啊!

  六、再讀課文,爭取背誦。

  師:好是要多讀的,好更是要背誦的,請大家在深入理解文意的基礎上,嘗試著把背一背。

  師:有人能背了嗎?(是否抽生背要看學生的情況而定。)

  師:老師身體力行,請大家在老師的背誦聲里再一次體會張岱的別樣情懷。(師在《寒江殘雪》的塤聲里背誦)

  七、課堂小結

  文學家梁衡說過,有兩篇小品文就像兩幅精美的畫軸掛在中國文化歷史的長廊里,一篇是蘇軾的《記承天寺夜游》,一篇就是張岱的《湖心亭看雪》。今天我們學習了《湖心亭看雪》,經歷了一次心靈的涵泳,領略了中國文化的魅力,相信我們會更加的熱愛祖國的語文,提高我們的語文素養。

  八、作業布置

  背誦課文,并完成助學稿A中的作業。

  板書設計:

  湖心亭看雪

  張岱

  癡

  沉迷山水 高雅情致

  故國之思 淡淡哀愁

  《湖心亭看雪》教學案例 7

  【導入】

  師:(吟誦柳宗元的《江雪》)如果說柳宗元“獨釣寒江雪”是寄情于山水的話,那么張岱“獨往湖心亭看雪”則是癡情于山水。讓我們步入張岱的世界,去品品《湖心亭看雪》。

  【整體把握】

  師:合上課本,請看大屏幕——

  課件:課題、作者、(不加標點的)課文(背景音樂《高山流水》)。

  師:現在聽老師讀課文。要聽準字音,聽清句讀。(生聽讀)

  (翻譯課文,背誦課文。具體過程略。)

  師:自由朗讀,請從文中找出一個最恰當的字來評價張岱。

  生:“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文章結尾作者借舟子的話點出了一個“癡”字。

  師:(板書:癡)“癡”字是一篇之骨。我們先來看看癡人眼中之癡景。

  【咬文嚼字賞癡景】

  師:張岱乘一葉小舟夜訪西湖,映入作者眼界的是怎樣的一派景觀?

  (生讀寫景句。)

  師:作者筆下的西湖雪景好奇怪哦,如果我來寫,我會這樣寫:

  課件:霧凇沆碭,天云山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條、湖心亭一座、與余舟一艘、舟中人兩三個而已。

  師:比較一下,原句和改句在表達效果上有什么不同呢?我們先來看前一句,對比讀一讀,推敲推敲。

  生:加上三個“與”字,營造了一種天人合一的癡迷的境界,給人天地之間茫茫一片渾然一體的感受,如果去掉,“天云山水”就好像有了明顯的界限似的。

  生:連用三個“與”字,使四種景物一下子全都活動了起來,更能襯托出上下一白水天一色磅礴浩渺的壯觀之美。

  生:原句渾然天成,銜接更自然,語氣更連貫,有一種音韻之美,如果去掉這三個“與”字,讀起來一頓一頓的,語氣顯得生硬,不如原句讀起來順暢。

  師:看來這三個“與”字并不多余啊。來,我們把這種音韻之美讀出來。

  (生拖長音調,讀出了天地蒼茫的浩大氣象。)

  師:有人這樣標點這句話:(板書: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你同意嗎?

  生:“天云山水”是渾然一體的,若加頓號,則成了四幅分開的畫面,破壞了水天一色蒼茫迷朦的整體畫面,表現不出磅礴浩渺宏闊的氣勢。

  師:我們再來看看后句話,(得意地)我把文中的量詞一改,就很符合漢語用字的習慣了。

  生:不好。味道不一樣了。

  師:什么味道?

  生:好像……好像……原句那種好像作者要把自己融進蒼茫天地的味道沒有了。

  生:改了不好!耙缓邸睂懗隽俗髡咭曇暗拈_闊;“一點”顯得亭子在湖中小巧玲瓏;“一芥”讓人耳目一新;“!弊指屓搜矍耙涣痢_@些夸張之語顯得貼切自然,形象生動地寫出了天地的空曠,人物的渺小。

  生:在“更定”時分“霧凇沆碭”的“湖上影子”自然是模糊的,而改句景物過于清楚,畫面過于清晰,不符合西湖夜雪的實際情景。而且意境散亂,了無新意,讀來平淡無味。

  師:我可以這樣改:(板書:湖上影子,惟舟中人兩三粒、余舟一芥、與湖心亭一點、長堤一痕而已。)

  生:原句鏡頭是由遠及近,由大到小。老師把順序這樣一改,鏡頭就變成了由近及遠,由小到大了。

  師:這又有什么不好呢?

  生:作者的視角好像在高處在遠處。由“痕”到“點”到“芥”到“!,量詞一個小似一個,給人一種天地之大,人物之小,人生天地間茫茫如滄海一粟的深沉感慨。

  師:你的感受很細膩。來,大家讀一讀,把那個“而已”的滋味讀出來。

  (讀出了一種深沉的感慨。)

  師:這樣標點行不行啊?(板書: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生:把頓號改成逗號,好像拉大了長堤、湖心亭、舟與人之間的距離,而用頓號則有一種渾然一體混沌難辨的意味。

  生:逗號使得景物給人一種孤立感平面感,它改變了上下一白天山共色的立體畫面,破壞了若有若無依稀恍惚如夢如幻的境界。

  師:從句法上看,全句為單句,“而已”起總束作用,句中并列成分不應用逗號。

  “一白”“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作者用字實在是奇妙,我們絲毫撼動不得。可是,這樣的語言華麗嗎?(生:不華麗。)相反,文字簡練樸素,不加渲染,不事雕琢,寥寥幾筆就勾勒出一幅絕妙的湖山夜雪圖,這種寫作手法就是白描。

  【知人論世悟癡心】

  師:張岱以清淡天真之筆,寫國破家亡之痛。我們來觸摸張岱這位癡人之癡心。

  課件:張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張岱出身于官宦之家,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過著布衣優游的生活。明亡以后,他曾參加過抗清斗爭,后來消極避居浙江剡溪山中,專心從事著述,窮困以終!短这謮魬洝泛汀段骱䦃魧ぁ芳磳懹谒魍鋈肷揭院螅瑫芯拺淹麸L月繁華,追憶前塵影事,字里行間流露出深沉的故國之思和滄桑之感。

  “陶庵國破家亡,無所歸止,披發入山……因想余生平,繁華靡麗,過眼皆空,五十年來,總成一夢!寄橐粍t,如游舊徑,如見故人,城郭人民,翻用自喜,真所謂癡人前不得說夢矣!薄短这謮魬洝ぷ孕颉

  師:都說這篇短文里有一個看似前后矛盾的地方,你能找出來嗎?

  生:作者說“獨往湖心亭看雪”,可事實上還有舟子相隨,并不是“獨”往。

  師:明明有舟子,為什么說是“獨往”呢?這是不是矛盾?

  生:“獨”是指張岱內心很孤獨,而不是獨自一個人的意思。封建社會等級森嚴,古代文人如張岱者更是獨來獨往孤傲清高,那些仆人傭人是不能與達官貴人們相提并論的。

  生:“獨往湖心亭看雪”是就情感而言,是說除了我張岱之外,沒有有心賞雪的人或者說沒有一個理解自己志趣相投的朋友。一個“獨”字映襯出環境的幽靜、空曠,同時更寫出了作者與眾不同的心態與情趣。

  生:他的眼中只有自己的心,舟子進不了作者的內心,舟子對“相公”的行為和心中所想是不理解的,也是不可能理解的。作者眼中無人,視舟子而不見,并無輕視之意,不過是文人雅士的孤傲罷了。

  生:作者去賞雪,帶著閑情雅致去了,在作者心里,這里只有他自己,他忘乎所以,忘記一切俗念,只想著賞雪,這是一種脫俗的想法,當然會有人撐船,所以“舟中人兩三!薄H欢d盡須歸之時,將離開仙境之地,步入凡塵,所以又用舟子的一句話作結,回到現實世界。

  師:大家想過沒有,作者寫作本文的時候是在明亡后,為什么文章開篇所寫的時間依然是“崇禎五年十二月”?

  生:作者寫作本文的時候雖然是在明亡后,但他去湖心亭看雪的時間卻是在“崇禎五年十二月”,這是作者對如夢如煙的往事的追憶。

  生:在作者的心中明朝始終是沒有滅亡的,作者仍舊使用明代的紀年,以示不忘故國。作者借用這一時間表達了自己的心聲,同時也用于警醒自己。

  生:作者心系故國,字里行間傳達著自己對明朝的無限哀思和對往事的無限懷戀。提及“崇禎”,心中不免隱隱作痛,作者不甘承認明亡,還不能從這一情感中走出。

  師:文中還有一個地方也表現了他的故國之思,找一找,是哪里?

  生:“問其姓氏,是金陵人”,作者為什么只寫“是金陵人”,而不寫是別的什么地方的人?我忽然想到,金陵曾是明朝的國都,作者一直背負著對故國的難解之思啊。

  師:作者心中有波瀾啊。“崇禎”是明朝的年號,開篇就敷上了一層懷舊的色彩;“金陵”是故國之都,引發了他幽幽的故國之思:故國不堪回首,我何曾不是客居之人!

  明亡后張岱立誓不仕,只愿入山著書以終。故國在張岱的`生命意識里,是永遠的痛。《陶庵夢憶》,《西湖夢尋》,他夢故國,夢故園,夢故人,夢故事,癡情說夢,成了經擠壓扭曲的未亡人精神上最終的皈依。

  生:在這冰天雪地里,鋪氈對坐的金陵人,正沸的酒爐,讓作者感到了一絲的暖意。強飲三大杯后的張岱是清醒了許多?還是更添了幾分憂愁?

  生:同飲的這個場景也最令我難忘,天涯遇知音的愉悅化解了作者心中的淡淡愁緒。

  生:我覺得作者心中的愁緒并未得到化解,作者的心中寒冰一片,舉杯銷愁愁更愁啊。

  生:從“拉”字就可以看出,作者飲酒并沒有歡欣愉悅之意,只是礙于情面才勉強而飲。

  師:是啊,他鄉遇知音,似乎給冷寂的湖山增添了一分暖色,然而骨子里依然不改其凄清的基調,這是易代之際前朝血性文人被主流社會與自我意識拋向邊緣時心底的悲涼。茫茫世界,知己難逢,人生如夢,聚散無常,有緣相聚實非易事,此刻一別也許就難以再見,豈不令人愴神!張岱深夜獨往,悄愴幽邃,不知能將這凄神寒骨的冰雪西湖消解成幾般滋味。去湖心亭看雪,張岱的心醉了。

  師:張岱看雪,可是大異于常人啊,文中哪些地方讓你看出“相公癡”?

  (交流過程略)

  師:是啊,作者看雪有太多的不尋常:不尋常的天氣,不尋常的時間,不尋常的行蹤,不尋常的際遇。那么,“癡”字的背后藏著一個怎樣的張岱呢?他癡迷的是什么呢?我們來議議張岱的“癡”。

  生:這些不尋常正是張岱遺世獨立高潔傲岸不隨波逐流的精神體現,不尋常的行為塑造了一個不尋常的張岱!鞍V”字似貶實褒,對作者這一不尋常的行為給予了肯定和贊揚。

  生:張岱這種奇異的行為實際上是由于他當時的“悠閑”,他見證了明朝的滅亡,也由此引發了許多感慨,此時的他已毫無牽掛,心如止水。作者冒寒深夜賞雪是對自己情懷的一種釋放,釋放自己于自然之中,使自己的感情找到寄托,以此來掩埋一切的悲哀。

  師:張岱為什么選擇在晚上看雪呢?

  生:作者所以要夜深獨往,大約是他不想見人,也不希望被人看到,我大明未亡人誓與清朝不共戴天!這其中包含了作者避世的幽憤和孤傲的情懷,這是不被世俗凡人所理解的高雅情調和對故國的一顆癡心,一顆赤心。

  師:透過癡行癡景,我們觸摸到了張岱這位癡人之癡心,F在,請用一句話來評點張岱其人。

  生:張岱活在自己過去的世界中。

  師:說得真好!來,把它寫到黑板上去。

  【披文入情鑒癡文】

  師:癡人筆下必有癡文。與張岱同時代的名家祁彪佳這樣評價張岱的文章:

  課件:余友張陶庵,筆具化工。其所記游,有酈道元之博奧,有劉同人之生辣,有袁中郎之倩麗,有王季重之詼諧,無所不有;其一種空靈晶映之氣,尋其筆墨,又一無所有。為西湖傳神寫照,正在阿堵矣!畋爰选段骱䦃魧ぁば颉

  師:你發現這篇文章的藝術之美了嗎?也請你來評說評說——可以就全篇,也可以就一個句子一個詞一個字甚至是一個標點。請同學們再讀課文,圈點勾畫,獨立思考,然后暢所欲言。

  生:“獨往湖心亭看雪”,一個“獨”字表達了作者內心深處漂泊無根的孤獨、茫然無奈的傷感和孤芳自賞的情懷,暗示了作者的“癡”。此字似畫龍點睛般,一個字點出了一個人的個性節操,一個字體現了一個人的內心情懷。

  生:“而已”一詞用得好。美麗的西湖僅幾個癡人而已,足見當時看雪的環境、時間是多么的不尋常,同時也和前文“獨”相照應,把作者不隨波逐流遺世獨立的高潔傲岸和對西湖美景的“癡”充分展示了出來。

  生:此種場景似有若無,依稀恍惚,將人帶到一個夢幻世界。縮小夸張,以細小反襯闊大,使兩者構成了鮮明的對比,更能突出天空云層山巒湖水舉目皆白宏闊雄渾的氣勢,同時也使人體會到簡單語言背后的震撼力。

  生:作者先是站在天地無我的角度,極寫上下一白恢弘壯闊的全景,然后以我的視野來看遠處的長堤和湖心亭,又寄眼身外以天地的視野來看“我”,來看舟看舟上的人。這是作者觀察大自然后從心里出來的大自然。

  生:作者隨意揮灑幾筆,就點染出西湖雪景的神采,天與云與山與水,湖與堤與亭與舟,共同構成了一幅恬淡的山水畫卷,給我們以清新雅致之感,悠遠脫俗是這幅畫的精神,也是作者所推崇的人格品質。

  生:“問其姓氏”,卻又妙在語焉不詳,只說“是金陵人,客此”,便戛然而止,簡練之極,卻又意蘊雋永,給我們留下了想象的空間。

  生:相公的癡在舟子看來是不可理解的,但更有人早煮酒賞雪于湖心亭上,這在舟子看來,更是“癡”!爸圩余唬骸f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只此一句,就令張岱和金陵客的癡態躍然紙上!班眱勺郑阎圩雍妥髡咔楦猩系母裟,把作者孤高冷寂的性情生動地表現了出來。

  師:作者以恬淡的筆觸融入了山水小品,得意處、感慨處相互交融,文情蕩漾,余味無窮,頗有諸多可賞玩之處。老師發現文章的題目就很美。標題為什么是“看雪”而不是“賞雪”呢?作者做此篇的目的為的是往昔的夢,故國的夢,寄寓對故國的一種幽深的眷戀,同時抒發隱逸與感傷的情懷!百p”好像有備而來,顯得自命清高似的,而“看”則顯得更隨意,也就更符合作者當時的心境。

  生:“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好像也有一絲疑問在里面,想不到還會有這樣的人,客人像是問自己,也像是問別人。為什么用感嘆號而不用問號呢?

  師:誰思考好了,為這位同學解答。

  生:“獨往湖心亭看雪”,卻沒想到亭上已有人先我而至,“湖中焉得更有此人”,這一聲驚嘆雖發之于客人之口,其實這也正是作者的心聲。用感嘆號有一種知音難覓的感慨,表現了他們相互之間的賞識,用問號則顯得有些鄙夷,體現不出作者見到志同道合的朋友的那種驚喜之情。

  師:還有,結尾“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為什么要用感嘆號而不用句號呢?

  生:用句號就好像舟子對相公之癡習以為常,見怪不怪了似的,文中顯無此意;而用感嘆號,則包含了舟子對相公癡行的驚異和感慨,顯露出他們心靈的距離。

  師:想不到小小標點竟能咀嚼出這般滋味。來,咱們對比讀一讀,細細體會一下。

  (生品讀體味)

  課件:流傳下來的《湖心亭看雪》一文有不同的版本。假如你是教科書編者,你會采用哪個版本?

  是日更定(矣),余挐(拿)一小舟(船),……

  生:“船”給人一種很龐大很笨重的感覺,而“舟”小巧玲瓏,給人輕松、悠閑和灑脫的感覺,正可以襯托出張岱深夜泛舟西湖的閑情逸致。

  生:用“船”多別扭啊,在語音上就沒有美感,而且“船”還給人一種很熱鬧的感覺,與文意也不諧調。

  生:如果乘船去看雪,那還是失意的張岱嗎?而“舟”更有一種象征意義,茫茫天地間一葉扁舟正是作者孤寂的心。

  師:“舟”這個字眼在中國文學中有獨特的內涵,它給人的感覺有點風雨飄搖的味道,和作者當時的孤獨寂寞正相稱,而“船”則沒有這樣的審美感覺。

  生:舟怎么“拿”得動呢?“拿”字看似不通,然而細加品味,卻又有說不盡的妙處。一個“拿”字,流露出作者去看雪的迫不及待如癡如醉的急切心情。

  生:“拿”字好!澳谩苯o人一種隨意的自然而然的感覺,張岱去湖心亭看雪沒有刻意準備,是突然涌現的一種發自內心的情不自禁的沖動。如果我是編者,我就用“拿”字。

  生:“是日更定矣”,“矣”字多余,因為不用“矣”字,句子干凈利落,意思也一樣表達得很清楚。

  生:讀“是日更定矣”給我的感覺好像比“是日更定”夜更深了似的,并且“矣”字還有舒緩語氣的作用。

  【尾聲】

  師:是啊,讀,就要由言揣意。讀罷《湖心亭看雪》,只感到胸口好像被悄然敷上了晶瑩的寒冰。孤舟一寒士,獨品滿湖冰。曹雪芹在《紅樓夢》寫到:“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味?”張岱,這位天仙才子,他幻化無方,意出塵外。他總在一些地方嚇著我們,而等我們驚魂甫定,便會發現,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是霧淞沆碭,上下一白。我們的視界為之一開,我們的俗情為之一掃。癡行癡景,他永遠有著我們不懂的地方,深杳朦朧,清高拔俗;癡人癡心,他永遠有著我們不曾企及的境界,仰之彌高,鉆之彌堅……

  《湖心亭看雪》教學案例 8

  師:同學們,提到這篇《湖心亭看雪》會覺得很親切,因為我們就生活在西湖邊上,那一池碧綠的湖水給了文人墨客足夠的靈感,他們寫盡了西湖的春夏秋冬,寫盡了西湖的風花雪月。今天我們看一下張岱筆下的湖心亭又是怎樣一種與眾不同的景致呢?先請同學念一下這篇 課文。

  一女生朗讀課文。

  師:在這兒呢一起看一下,“余橈一小舟”的“橈”是什么意思?

  生齊:撐船。

  師:對,是撐船的意思。還有“擁毳衣爐火”的“毳”是三個毛字,它的本義是鳥獸的細毛,在這里毳衣什么意思?

  生齊:用毛皮制成的衣服。

  師:對,指用毛皮制成的衣服。還有“霧凇沆碭”,沆碭什么意思?

  生齊:白氣彌漫的樣子。

  師:白氣彌漫的樣子。在預習的過程中,還有什么問題沒弄明白?有什么問題提出來。

  等候。

  師:既然大家沒有問題,那老師要提問題了。首先是一詞多義的詞!笆侨崭ㄒ印钡摹案笔鞘裁匆馑迹

  生:是初更以后,

  初更的意思,初更以后,更是計時的方法,初更是晚上八點左右。同一個字,后面還有一個句子“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的“更”,更是什么意思?

  生:還。

  師:對,還的意思

  師:這里還有一個句子。“上下一白”,“一”什么意思?

  生:“全”的意思。

  師:哎,“全”的意思,“一童子燒酒爐正沸”的“一”什么意思?

  生:一個。

  師:哎,有一個,對了?催@個句子,“是日更定”,“是”怎么解釋?對,這的意思!皬婏嬋蟀锥鴦e”,什么叫強飲?

  生:勉強。

  師:有的同學說勉強,有沒有更好的解釋。對,痛快的意思,在這里“強”表示痛快!皢柶湫帐,是金陵人,客此!边@個“客”是什么意思?對,客居,名詞作動詞。弄清楚這些意思后,我們一起把文章讀一遍。

  齊讀課文。

  師:同學們在讀的時候,有沒有找到描寫雪景的句子是哪一句?

  生:

  師:是“ ”嗎?不是很準確。另外同學再找找,描寫西湖雪景的句子。你說。

  生:“霧凇沆碭……兩三粒而已。”

  師:好的,請坐。下面請同學們讀一讀。

  生自由讀。

  師:這兩句寫景,帶給你怎樣的感受?

  生:我覺得西湖的水很美,美在哪里?追問:美在哪里?

  師:美在很平靜,從哪里看出來的?

  生: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

  師:以你的筆力,這樣可看出什么?覺得這樣一番景色,可以看出什么?

  聲:上下一白,山水融為一體了。

  師:你從哪兒看出融為一體了?

  生: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

  師:非常好。天與云與山與水,你為什么認為“上下一白”看出了融為一體了呢?

  生:上下一白,看起來什么都是白色的。

  師:非常好。什么都是白色的。那你認為這個句子應該怎樣讀才能讀出這種感覺。請你把這個句子讀一遍。

  生讀。

  師:如果要讀出來,應該哪個字讀重音?“一”,白字應該讀重一點還是輕一點?

  那你看,融為一體,給年感受是什么?

  生:安靜。師,從哪一個可以看出?“惟”

  生:描寫的痕跡經的感覺,沒有人,一片白,冰花很美。很靜。

  師后面的句子,你說給你很寂靜的感覺,你從哪兒感覺到的?

  生:影子。

  師:奧,影子。湖上有影子,這影子是怎樣的呢?

  生:也不是

  師:我們來看“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如果老師換成“惟長堤一道、湖心亭一座、與余舟一只、舟中人兩三個而已。”覺得這樣老師換,怎么樣?

  生:痕、點、芥、粒非常小。

  師:為什么寫得這樣渺小?如果這樣的渺小跟人生聯系起來看的話,就怎么樣?

  生:人在大自然面前非常渺小。

  師:對,在大自然面前人都這么渺小,同學把這個句子讀一下,

  生讀。

  師:讀的時候你覺得“痕”“點”“芥”“粒”應該讀得輕一點還是——

  生:輕一點。

  師:對,輕一點。(范讀該句)

  師:剛才也提到了這樣的景物與前面的蒼茫豁達的雪景。 我們再看“天與云與山與水”這個“與”是不是多余的?如果把“與”這個字去掉有什么效果呢?“天云山水,上下一白”,為什么這里要有個與,

  生:它描寫的是濃濃的靜靜的景象,讀起來,大家會覺得這些是一體的,而不是個體。

  師:非常好,會覺得是一體的,而不是個體。這兩個句子,前一句描寫的是蒼茫闊大的景象,后句描寫的是寂靜清淡的景色。請一起讀一遍。

  齊讀。

  師:“而已”這個詞的.意思是——

  生:罷了。

  師:對,罷了,讀的時候應該輕一點。范讀“舟中人兩三粒而已!边@種樸素的不加修飾的景物描寫的手法叫什么?

  生:白描。

  師:對,白描。我們來看一下,這幅畫的用什么手法?(出示書上插圖)對,白描。白描原來是國畫的一種技巧,它指的是,后來用到描寫手法上,就是指這種樸素的不加修飾的手法,就稱之為白描。我們來看一下當代著名的作家黃裳對這兩句白描的解釋!懊鑼懳骱┚暗娜艘部芍^多矣,”可是用精煉至極的筆墨如此凸現的勾勒出山水的情韻。于是張岱用寥寥的幾筆白描的手法寫出了西湖天闊蒼山白水,在短文中的世界中,人被微縮到了極限,人變得很渺小,那我們看到這幅景色的時候,當然也能夠體會到作者這種深沉的感慨,那就是“人生如滄海一粟而已!蹦悄憧吹轿骱@樣的雪景嗎?

  誰看到過?誰去過?

  指名一男生說。你去西湖看雪景,有什么感受?

  生:全都是白的。

  師:你跟誰去看的?

  生:自己。

  師:覺得怎么樣?

  生:美。

  師:你看到的跟張岱看到的一樣嗎?有什么相同之處嗎?

  生:看到的雪白,天空迷蒙。

  師:看到的人多嗎?

  生:人多。

  師:這位同學說人多,老師也去看過雪景,感覺差不多,人多,可以說“小舟數百,舟中人成千,然后岸上人是無數。”這不是奇怪的事,張岱看西湖也絕不與別人相同,湖心亭是許多人都去玩過的?墒怯卸嗌偃丝吹竭^張岱這里所描寫的景色呢?為什么張岱看到的景色和別人看到的景色不一樣呢?

  生:我覺得當時張岱的心境跟我們現在的心境是不同的。他那時候看雪景的時候有一種淡淡的愁緒。

  師:好的,她認為心境不一樣看到的不一樣。另外還有哪個同學來講?

  生:我覺得他去的時候沒有很多人。

  師:為什么他去的時候沒有很多人?

  生:去的時候是是日更定。

  師:是日更定是什么時候?應該是比較晚了。我們來看一下張岱到底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去的西湖。我們請同學來讀一下這寫去西湖的一段。

  齊讀“崇禎五年十二月——獨往湖心亭看雪。”

  師:張岱是在什么時候去湖心亭看雪的?

  生:晚上八點。

  師:還有呢?對,大雪三日。還有呢?對,湖中人鳥聲俱絕。湖中人鳥聲俱絕用個成語來形容是什么時候?非常好,萬籟俱寂的時候。而且這時候是和什么人看的?

  生:自己看的。

  師:對,獨往湖心亭看雪,所以可能在這樣的原因下,看到的雪景與眾不同。因為在這樣的時候下賞景的人少之又少,在這樣的情況下遇到兩個金陵人,金陵人于是大發感嘆。文中那句寫的是感嘆。

  生: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師:這句話帶著怎樣的心情說呢?

  生:驚喜。

  師:對,用文中話來說呢是大喜。你覺得作者的心情是怎樣的呢?

  生:同樣的。

  師:從哪里看出是同樣的?

  生:強飲。

  師:對,強飲三大白而別。請同學來讀一下,是否可以讀出這種大喜的心情,請一位男生。

  生讀。

  師:有沒有讀出大喜?沒有?為什么沒有?應該抓住哪個詞?

  生:更。

  師:應該怎樣讀?對,讀重音。再讀一遍。生讀。師讀該句,從這里可以看出金陵人是怎樣的人?

  生:豪放之人。

  師:“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痹鯓拥拇巳耍磕懿荒苣7陆鹆耆说恼Z氣,換一個詞來概括。有沒有?

  生:癡人。

  師:另外呢?你覺得還是怎樣的人?

  生:痛快之人。

  師:還有呢?

  生:隨性之人。

  師:完全可以嘛。非常好。你說。

  生:雅致之人。

  師:很好。

  生:豪放之人,雅興之人,

  師:剛才同學們說了很多,是不是張岱是這樣的一些人?的確,在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之際,是日更定時候獨往湖心亭看雪,應該是一個癡人。但是不是僅僅如此呢?我們來看一下介紹。用自己的話說呢,曾經是繁華綺麗的生活,而現在呢是國破家亡,無所歸倚,他的文章便是“追憶往昔繁華,追憶前塵往事,字里行間流露出深沉的故國之思和滄桑之感!庇弥茏魅说脑捳f,便是“ ”,山水,

  講到這里這里我們再來看張岱眼中的西湖跟別人眼中的不同,為什么在張岱的筆下西湖不盡蒼茫,而在他的筆下人物不盡渺。吭诶^續思考,我們把第一段讀一下。

  齊讀。

  師:有沒有看到這里有一個詞是和張岱有關聯的?

  生:崇禎。

  師:對,是崇禎。當時作者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已經到清朝了,清朝的時候紀年法有好幾種,他為什么還用明朝的年號來紀年呢?這說明了什么呢?

  生:對自己故國的思念。

  師:對,對自己故國的思念。再來看為什么張岱眼中的景色與別人眼中的景色不一樣呢?

  生:我覺得他國破家亡,他在懷念,感覺特別滄桑,覺得渺小。

  生;人們是觀賞景色是欣賞美景的高興,而張岱是排遣心中的愁緒,心境不同。

  師:對,心境不同,所看到的景色也不同。還有哪個同學要說?

  生:

  師:現在我們明白了為什么是個癡人,他為什么獨往湖心亭看雪,因為他心中有亡國之思,故國之痛,所以他通過看雪來排遣心中的傷痛,所以當想到曾經繁華轉眼成空,所以在他眼中分外蒼茫,當他面對這雪景感慨萬千的時候,還有兩個金陵人面對這一份雪景,我想問一下兩個金陵人看到了張岱所看到的景色嗎?我來念一下。(第二節)

  可以小組討論。

  交流。

  生:張岱心中的情感,那兩個金陵人不知道他心中的感情。

  生:沒看到。很高興。

  生:非常喜歡西湖,客居在此。沒看到。

  生:也認為沒看到,金陵人跟我們一樣。

  師:不管哪一種,都讓我們明白了一個道理:萬水千山總是情,一切景語皆情語。讓我們帶著這份理解,再聽一遍錄音。

  聽配樂朗讀錄音。

  師:當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時,我們不知道張岱在想些什么。但我們要感謝張岱,正是因為他的滿腔癡情,讓我們在熟悉的地方看到了別樣的風情。也許當我們再去西湖看雪景的時候,心頭會浮起那些美麗的句子。普希金說:“我用詩歌為自己造起一座非人工的碑!蔽蚁霃堘芬灿眠@篇《湖心亭看雪》在西湖上為自己造了一座非人工的紀念碑。謝謝大家,下課。

  《湖心亭看雪》教學案例 9

  一、課前

  師生問好。(干脆利落)

  二、正課

  1.老師一句一句教讀。學生跟讀。(老師先定節奏)

  2.自由朗讀。讀準字音。要求讀自己的文,自己的節奏。(學生有感性認識,熟悉課文)

  3.師講難字。出示:拏-小舟。生讀,解字意。生讀兩遍強化。

  出示:毳衣爐火。一生讀,眾生讀。師讓大家觀察,與什么有關。一生說與大衣有關。

  出示:霧凇沆碭。一生讀,眾生讀!般齑X”的意思?

  把難字讀正確,眾生自由朗讀。

  合起來再讀一遍。

  4.合起來寫了一件事。生:與湖心亭有關。師板書。(巧妙的合三句為一件事)

  5.一生朗讀,眾人齊讀。

  6.出示:孤山、蘇堤、斷橋。

  7.朗讀指導。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感情是?引導感傷之情。找出體現的一字?(絕)由絕想到柳宗元的千山鳥飛絕。生讀這一句。

  8.繼續指導。是日……雪。歸納:獨游。舟中人呢?

  “霧凇沆碭……”。強調“與”可否去掉?

  小結:不去斷橋、蘇堤看,張岱是一個什么樣的人?文中有一個詞已經概括。生:癡。師:這樣的人到亭上會做什么?生:喝酒作詩。一生:到此一游。師:俗,不是癡。生說:發呆。師:靜靜的發呆,與云與山……白。到亭上為什么不發呆?逗留的時間短?學生認為:亭上已經有人,擾了雅興。

  9.張岱如何回答舟子的.話?請用“舟子啊舟子……”回答。生寫。生展示。

  師:當時張岱會真的說嗎?生:不會。因為舟子不是張岱的知音。

  師:如果非要說,會說:大雪三日……;霧凇沆碭……;湖上影子……(巧妙的再次讀背)

  師:茫茫人海,有誰真懂他的心哪?完成最后的板書。

  10.再讀絕世好文。

  三、總結

  孤高的張岱,清高的張岱。師配樂朗誦。

  板書:看雪湖心亭

  獨游天人境

  都云作者癡

  誰解其中情

  總評:對于古文教學,王老師以朗讀貫穿課堂前后。從一句一句教讀解決難的字詞句的讀與釋義。理解完了大意后,其實也就是了解了內容。讀正確了后,進行情感上的朗讀指導。因為情感,從而列舉了文中關鍵性的幾個句子。通過幾個關鍵句的理解,一些量詞的有無,來讀懂景的寂靜絕美。再通過微寫作張岱對舟子的感嘆,從而讀懂張岱的內心?偟膩碚f,沒有繁瑣的文言字詞的知識講解,任何一個字詞句都圍繞著景、人、情展開。其中老師的深情朗誦,詩意的語言,可以說是余音繞梁,三日不絕。

  《湖心亭看雪》教學案例 10

  一、課前導入

  小調查

  你們去過西湖嗎?對西湖有什么印象?

  話題引入

  西湖只有一個,但在人們心中卻有無數個。

  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

  楊萬里的《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后雨》

  ——張岱的《湖心亭看雪》

  二、初讀解難

  朗讀

  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用波浪線劃出帶“一”的句子。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

  生生互助,讀準“拏”。

  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

  朗讀(肯定地讀、大聲地讀),讀好生僻字。

  理解詞意:霧凇——冰花;沆碭——彌漫。

  齊讀。

  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關注量詞:一痕——一條;一點——一座;一芥——一艘;兩三粒——兩三個。

  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

  兩生朗讀,指出斷句“陷阱”。

  三、特立獨行賞癡景

  全文反復講了一件事:看雪。

  孤山、蘇堤、斷橋都是看雪的好地方。

  張岱《西湖夢尋》相關詩句,了解湖心亭的地理環境。

  張岱為什么選擇在湖心亭看雪?

  想象一下看雪時,我們會聽到哪些聲音?而“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睆堘房囱⿻r處于萬籟俱靜的環境下。

  如果你去西湖,會跟誰去?生:家人、朋友、閨蜜……點出張岱是“獨游”。

  朗讀。

  感受張岱的心情:孤獨、凄涼……

  張岱乘船出發,他看到的'景象是: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

  四、孤寂落寞悟“癡情”

  “與”字出現多次,能否刪去?生:不能,體現出萬物是融為一體的。師:也叫“天人合一”,記下來。

  天人合一的境界下,世界發生了哪些奇妙的變化?生:世界變小了。依據是“一痕、一點、一芥、兩三!薄煟盒淖兇罅恕L斓厥俏倚,我心是天。

  配樂朗讀。師敘說作者的心境之言,學生朗讀對應詩句。

  用文中一個詞來形容詩人——癡。

  癡人相遇,“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

  張岱的“癡”與金陵人的“癡”有何不同?有無人相伴:張岱是孤傲不羈的癡;有無帶酒水:張岱是一心一意的癡;有無居住在西湖:張岱是一往情深的癡。

  請以“舟子啊,舟子啊”為開頭,寫一寫張岱的心里話。

  學生分享。張岱的心里話真的會說給舟子聽嗎?——不會,那個世道,無人懂張岱。生朗讀,師后配樂朗讀。

【《湖心亭看雪》教學案例】相關文章:

湖心亭看雪教學案例10-20

《湖心亭看雪》教學案例09-06

湖心亭看雪案例分析09-10

《湖心亭看雪》的案例分析10-27

張岱《湖心亭看雪》教學案例09-23

《湖心亭看雪》教學片斷案例分析08-02

湖心亭看雪說課案例與評析05-29

《湖心亭看雪》說課案例與評析07-08

《湖心亭看雪》教學片斷案例分析范文08-10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热久久国产欧美一区二区精品 | 最新中文国产一区二区 | 在线亚洲一区二区 | 天啪天天久久久久久久久噜噜 | 最新国产自产视频在线观看 | 午夜福到在线a国产4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