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黃帝內經靈樞篇第十八篇營衛生會
本章指出了營衛來源于飲食,生成于脾胃,上輸于肺臟,傳之五臟六腑,發揮營養全身的作用。營衛循行的征路是:營在脈中,衛在脈外。說明營衛運行的周次是晝夜各二十五度,合為五十度;會合于手太陰。概述了營衛與三焦的關系以及營衛與氣血的關系。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黃帝內經靈樞篇第十八篇營衛生會,歡迎閱讀與收藏。
黃帝內經靈樞篇第十八篇營衛生會
【原文】
黃帝問于岐伯曰:人焉受氣?陰陽焉會?何氣為營?何氣為衛?營安從生?衛于焉會?老壯不同氣,陰陽異位,愿聞其會。岐伯答曰:人受氣于谷,谷入于胃,以傳與肺,五臟六腑,皆以受氣,其清①者為營,濁者為衛,營在脈中,衛在脈外,營周不休,五十度而復大會,陰陽相貫,如環無端,衛氣行于陰二十五度,行于陽二十五度,分為晝夜,故氣至陽而起,至陰而止。故曰日中而陽隴,為重陽,夜半而陰隴為重陰,故太陰主內,太陽主外,各行二十五度分為晝夜。夜半為陰隴,夜半后而為陽衰,平且陰盡而陽受氣矣。日中而陽隴,日西而陽衰,日入陽盡而陰受氣矣。夜半而大會,萬民皆臥,命曰合陰,平旦陰盡而陽受氣,如是無已,與天地同紀②。
黃帝曰:老人之不夜瞑者,何氣使然?少壯之人,不晝瞑者,何氣使然?岐伯答曰:壯者之氣血盛,其肌肉滑,氣道通,營衛之行不失其常,故晝精③而夜瞑。老者之氣血衰,其肌肉枯,氣道澀,五臟之氣相博,其營氣衰少而衛氣內伐,故晝不精,夜不瞑。
黃帝曰:愿聞營衛之所行,皆何道從來?岐伯答曰:營出中焦,衛出下焦。
黃帝曰:愿聞三焦之所出。岐伯答曰: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貫膈,而布胸中,走腋,循太陰之分而行,還至陽明,上至舌,下足陽明,常與營俱行于陽二十五度,行于陰亦二十五度一周也。故五十度而復大會于手太陰矣。
黃帝曰:人有熱,飲食下胃,其氣未定④,汗則出,或出于面,或出于背,或出于身半,其不循衛氣之道而出,何也?岐伯曰:此外傷于風,內開腠理⑤,毛蒸理泄,衛氣走之,固不得循其道,此氣慓悍滑疾,見開而出,故不得從其道,故命曰漏泄。
黃帝曰:愿聞中焦之所出。岐伯答曰: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氣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脈乃化而為血,以奉生身,莫貴于此,故獨得行于經隧,命曰營氣。
黃帝曰:夫血之與氣,異名同類。何謂也?岐伯答曰:營衛者,精氣也,血者,神氣也,故血之與氣,異名同類焉。故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故人生有兩死而無兩生。
黃帝曰:愿聞下焦之所出。岐伯答曰:下焦者,別回腸,注于膀胱,而滲入焉;故水谷者,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腸而成下焦,滲而俱下。濟泌別汁⑥,循下焦而滲入膀胱焉。
黃帝曰:人飲酒,酒亦入胃,谷未熟,而小便獨先下,何也?岐伯答曰:酒者,熟谷之液也。其氣悍以清,故后谷而入,先谷而液出焉。
黃帝曰:善。余聞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此之謂也。
【注釋】
①清:指水谷精氣中輕清且富于營養作用的一部分。
②與天地同紀:指營衛兩氣日夜運行不停止,如同天地日月運轉一樣是有規律的。
③晝精:指白天精力充沛的意思。
④其氣未定:指精微之氣尚未化生。
⑤腠理:和皮毛同義。
⑥濟泌別汁:將水液經過過濾,分出清濁的意思。
【譯文】
黃帝問岐伯說:人體的精氣受自何處?陰陽之氣是怎樣交會的?什么氣叫“營”?什么氣叫“衛”?營是怎樣生成的?衛是怎樣和營相會的?老年人與壯年人氣的盛衰不同,日夜氣行的位置各異,請你講講交會的情況。岐伯答道:人體精氣來源于飲食,飲食入胃,經過消化,再經脾吸收其精微之氣,然后向上傳注到肺,從而五臟六腑都能得到精微之氣的供養。這些精氣中,精粹的部分叫“營”,剽悍的部分叫“衛”,營氣運行于經脈之內,衛氣運行于經脈之外,川流不息,各行五十周次而后大會,陰分和陽分互相貫通,終而復始,如圓環之無端始。衛氣運行于陰分二十五周次,運行于陽分二十五周次,這是以白天和黑夜來劃分的,所以氣行到陽分為起始,行到陰分為終止。因此,當中午陽氣隆盛時叫做“重陽”,到半夜陰氣隆盛時叫做“重陰”。太陰主管人體內部,太陽主管人體外表,營衛在其中各運行二十五周次,都以晝夜來劃分。半夜是陰分之氣最隆盛的時候,自半夜以后,行于陰分之氣就逐漸衰減,到早晨時,則行于陰分之氣已盡,而陽分開始受氣。中午是陽分之氣最隆盛的時候,從日西斜,行于陽分之氣就逐漸衰減,到日落時,則行于陽分之氣已盡,而陰分開始受氣。并且在半夜的時候,陰陽之氣相會合,此時人們均已入睡,稱為“合陰”。到早晨則行于陰分之氣已盡,而陽分開始受氣。如此循環不息,和自然界晝夜陰陽的變化規律相一致。
黃帝說:老年人往往夜間不易熟睡,是什么氣使他們這樣的?壯年人在白天往往不想睡,這又是什么氣使他們這樣的?岐伯答道:壯年人的氣血旺盛,肌肉滑利,氣道暢通,營衛的運行都很正常,所以白天的精神飽滿,而晚上睡得很熟。老年人的氣血衰少,肌肉枯瘦,氣道滯澀,五臟之氣耗損,營氣衰少,衛氣內伐于陰,所以白天的精神不振,晚上也就不能熟睡了。
黃帝說:請教關于營氣與衛氣的運行,是從什么道路來的?岐伯答道:營氣出于中焦,衛氣出于下(上)焦。
黃帝說:請教三焦之氣的出發處。岐伯說:上焦出自胃的上口賁門,與食道并行向上至咽喉,貫穿于膈膜而分布于胸中,再橫走至腋下,沿著手太陰經的路線循行,回復至手陽明,向上到舌,下循足陽明胃經,衛氣與營氣同樣運行于陽分二十五周次,運行于陰分二十五周次,這就是晝夜一周,所以衛氣五十周次行遍全身,再與營氣會合于手太陰肺經。
黃帝說:人吃了熱的飲食入胃,還沒有化成精微的時候,就已出汗,有出于面部的,有出于背部的,有出于半身的,不循衛氣通常的運行道路而出,這是什么緣故呢?岐伯說:這是由于外表受了風邪的侵襲,腠理開發,毛竅疏泄,衛氣趨向體表,就不能循常道而行,這是因為衛氣的本性是剽悍滑疾的,見到何處疏張開來,就由此道而出行,所以不一定循行于脈道,這種出汗過多的情況,名叫“漏泄”。
黃帝說:請你再談談中焦的出處。岐伯答道:中焦的部位與胃相并列,在上焦之后,它的功能是吸收精氣,通過泌去糟粕、蒸騰津液,而化成精微,然后向上傳注于肺脈,再化為血液,奉養周身,這是人體內最寶貴的物質,所以能夠獨行于經脈之內,稱為“營氣”。
黃帝說:血與氣,名雖不同而實是同類的物質,如何來理解呢?岐伯答道:營和衛,都屬于精氣;而血是精氣所化生的更高貴的物質,因此叫“神氣”。所以說血與氣名雖不同,而實質上是同類的物質。凡失血過多的人,其汗也少;出汗過多的人,其血亦少。所以說人體奪血或奪汗均可死亡,而血與汗缺一則不能生存。
黃帝說:請教關于下焦的出處。岐伯答道:下焦分別清濁,糟粕從回腸而下行,水液注于膀胱而滲入其中。所以說,水谷同在脾胃之中,經過消化吸收以后,糟粕傳入大腸;水液滲入膀胱,這就是下焦的主要功能。總的來看,是經過分別清濁之后,循下焦而滲入于膀胱的。
黃帝說:人飲的酒也是入胃的,為什么五谷尚未消化,而小便獨先下行呢?岐伯答道:由于酒是谷類已經蒸熟釀成的液體,其性剽悍而質清稀,因此,酒液雖在五谷之后入胃,但經過脾胃的迅速吸收,多余的水分反在五谷腐熟之前排出于體外。
黃帝說:很對。我聽說上焦的作用能輸布精氣,像霧露蒸騰一樣;中焦的作用主腐熟運水化谷,像漚漬東西一樣,下焦的作用主排泄廢料,像溝渠一樣,就是這樣的道理吧!
黃帝內經簡介
《黃帝內經》分《靈樞》、《素問》兩部分,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為《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
《黃帝內經》是一本綜合性的醫書,在黃老道家理論上建立了中醫學上的“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藏象學說”、“經絡學說”、“病因學說”、“病機學說”、“病癥”、“診法”、“論治”及“養生學”、“運氣學”等學說,從整體觀上來論述醫學,呈現了自然、生物、心理、社會“整體醫學模式”(另據現代學者考證,認為今本中的黃老道家痕跡是隋唐時期的道士王冰竄入)。 其基本素材來源于中國古人對生命現象的長期觀察、大量的臨床實踐以及簡單的解剖學知識。
《黃帝內經》奠定了人體生理、病理、診斷以及治療的認識基礎,是中國影響極大的一部醫學著作,被稱為醫之始祖。
《黃帝內經》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百部經典》之一,2021年已經推出。
歷史
名稱由來
《漢書·藝文志·方技略》載有“醫經”、“經方”、“神仙”和“房中”四種中醫典籍,《黃帝內經》被收錄于“醫經”中。
所謂“醫經”,就是闡發人體生理、病理、診斷、治療和預防等醫學理論之著作。之所以稱之為“經”,是因為其重要性。古人把具有一定法則、一般必須學習的重要書籍稱之為“經”,如儒家“六經”,老子的“道德經”以及淺顯的“三字經”等。之所以稱“內經”,并非像吳昆《素問注》、王九達《內經合類》所稱“五內陰陽之謂內”,也不是張介賓《類經》所說“內者,生命之道”,而僅僅是與“外”相對為言。這和“韓詩內傳”、“韓詩外傳”,“春秋內傳”、“春秋外傳”,《莊子》的《內篇》、《外篇》,《韓非子》的《內儲》、《外儲》之意相同,只是《黃帝外經》及扁鵲、白氏諸經均已散佚不傳。
成書時代
《黃帝內經》又稱《內經》,是中國最早的典籍之一,也是中國傳統醫學四大經典之首。相傳為黃帝所作,因以為名。但后世較為公認此書最終成型于西漢,作者亦非一人,而是由中國歷代黃老醫家傳承增補發展創作而來。正如《淮南子·修務訓》所指出的那樣,冠以“黃帝”之名,意在溯源崇本,藉以說明中國醫藥文化發祥之早。實非一時之言,亦非一人之手。
《黃帝內經》成書時代,古人主要有三種觀點:
先秦時期
持這種觀點的人有晉代的皇甫謐,宋代的林億、高保衡等。他們認為像黃帝內經這樣科學巨著,非通曉智慧的圣賢大智不能為之,所以必定是黃帝所作。
戰國時期
持這種觀點的人有宋代的邵雍、程顥、司馬光、朱熹,明代的桑悅、方以智、方孝孺,清代的魏荔彤等。其主要理由是:首先,將《黃帝內經·素問》與同樣是戰國時代的《周禮》相比較,有許多相同之處,足以充分證明兩書是同一時代、同一思想體系的作品;其次,《史記·扁鵲傳》中有關醫理的內容,與《黃帝內經·素問》的內容相類似,但卻樸素、原始得多,而《史記·倉公列傳》中有關醫理的內容卻比《黃帝內經·素問》有所進步,由此推斷:《黃帝內經》應當是扁鵲時代以后、倉公時代之前的作品,也就是戰國時代的作品。最后,以《黃帝內經》的文體為例,也可以說明這一點:先秦之文,多作韻語,而《素問》中韻語的文字特別多。[
清代《四庫全書簡明目錄》進一步肯定了這一說法,因為《四庫全書》在中國古代學術界有相當高的地位,這種說法也就被許多人所接受。
西漢時期
明代郎瑛從夏禹時儀狄造酒的傳說和“羅”出現于漢代等證據推斷《素問》產生于西漢時期
現代中醫學專家劉長林、吳文鼎等人也持這種意見。其主要理由是:其一,《黃帝內經》全書約計20萬字,這在2000多年前可以說是一部巨著。編著這樣的醫籍需要有一個安定的社會環境,需要花費巨大的人力、物力,這在戰事連年、七雄割據的戰國時代是不可能辦到的。只有在西漢時期,隨著政治的穩定,經濟的發展,才為醫學家編著醫籍提供了現實的條件;其二,西漢初淮南王劉安的《淮南子·修務訓》曰:“世俗人多尊古而賤今,故為道者必記之神農、黃帝而后能入說。”《黃帝內經》在書名和思想內容上與“黃老學派”的密切聯系,也為只有在西漢“黃老學派”鼎盛時期才能成書提供了佐證;其三,西漢司馬遷在《史記·倉公列傳》中,記述了西漢初年名醫淳于意在接受老師公乘陽慶傳授給他的十種醫書中,竟沒有《黃帝內經》,這也足以說明《黃帝內經》不可能成書于西漢之前。
以上觀點可以看出,古人認為《黃帝內經》成書為戰國時期較為可信。但也不能認為《素問》、《靈樞》所有篇章盡出戰國。元末明初醫學家呂復對此發表過中肯的見解,認為內經非一時之言,亦非一人之手。姚際恒《古今偽書考》、周木《素問糾略序》、程敏政《新安文獻集·運氣說》、黃省曾《五岳山人集·內經注辨序》等人也贊同呂復。
比較科學的觀點是,《黃帝內經》并不是由一個作者完成于一個短時間內,是多個作者跨越了一個較長的時間段集結而成:
一、先秦文體多韻語,而《黃帝內經》中一些篇章亦有不少韻語,這些章節可能是先秦時期的作品。
二、與1973年長沙馬王堆的帛書《足臂十一脈灸經》、1972年甘肅武威漢墓出土的壓藥簡牘、1977年安徽阜陽雙古堆西漢汝陰侯墓出土的“六王斌盤”和“太乙九宮占盤”相比較,可知《靈樞》中有些篇章成書于春秋戰國時,有些成書于西漢更早。
三、《黃帝內經》中引用的一些文獻,如《上下經》、《睽度》等是戰國甚至更早的著作。
四、《素問·寶命全形論》中用的“黔首”一詞,是戰國及秦代對國民的稱呼,而《素問·靈蘭秘典論》中的“相傅之官”和“州都之官”則是曹魏時期出現的官名。
五、《靈樞》中個別篇章晚出,如《陰陽系日月篇》有“寅者,正月之生陽也”句,故可斷定成于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0)頒布太初歷之后。
六、《素問》中一些篇章用干支紀年,而采用干支紀年是東漢之事。《素問》第七卷亡佚已久,唐王冰據其先師張公秘本補入《天元紀大論》、《五運行大論》、《六微旨大論》、《氣交變大論》、《五常政大論》、《六元正紀大論》和《至真要大論》,實際上是另一部醫書《陰陽大論》。以其用甲子紀年,便可斷定必在東漢漢章帝元和二年(085)頒布四分歷之后;以其曾被張仲景撰寫《傷寒雜病論》時所引用,因此一定在張仲景之先。
七、《素問》中第七十二篇《刺法論》和第七十三篇《本病論》,在王冰次注《素問》時已是有目無文,宋劉溫舒著《素問入式運氣論奧》時卻將該二篇作為《素問遺篇》陳列于后。可以認為這兩篇系唐宋間的偽作。
綜合論之,《黃帝內經》成書亦非一時,作者亦非一人。其筆之于書,應在戰國,其個別篇章成于兩漢。至于王冰之所補與劉溫舒之所附不應視為《黃帝內經》文,但依慣例認為屬于內經亦無不可。
【黃帝內經靈樞篇第營衛生會】相關文章:
內經之靈樞·衛氣10-19
內經之靈樞·背俞07-28
黃帝內經原文01-09
《黃帝內經》介紹10-12
解讀黃帝內經03-23
《黃帝內經》脾胃理論07-23
黃帝內經典籍介紹10-13
《黃帝內經》全文簡介03-24
黃帝內經立春養生02-09
黃帝內經運氣與養生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