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人》杜甫唐詩注釋翻譯賞析

時間:2024-08-02 10:39:54 唐詩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佳人》杜甫唐詩注釋翻譯賞析

  作品簡介

《佳人》杜甫唐詩注釋翻譯賞析

  《佳人》由杜甫創作。這首詩是寫一個在戰亂時被遺棄的女子的不幸遭遇。她出身良家,然而生不逢時,在安史戰亂中,原來官居高位的兄弟慘遭殺戮,丈夫見她娘家敗落,就遺棄了她,于是她在社會上流落無依。然而,她沒有被不幸壓倒沒有向命運屈服;她咽下生活的苦水,幽居空谷,與草木為鄰,立志守節,宛若山泉。這種貧賤不移,貞節自守的精神,實在值得謳歌。全詩文筆委婉,纏綿悱惻,繪聲如泣如訴,繪影楚楚動人。“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深寓生活哲理。

  作品原文

  佳人

  杜甫

  絕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自云良家女,零落依草木。

  關中昔喪亂,兄弟遭殺戮。

  官高何足論,不得收骨肉。

  世情惡衰歇,萬事隨轉燭。

  夫婿輕薄兒,新人美如玉。

  合昏尚知時,鴛鴦不獨宿。

  但見新人笑,那聞舊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

  侍婢賣珠回,牽蘿補茅屋。

  摘花不插發,采柏動盈掬。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作品注解

  (1)絕代:冠絕當代,舉世無雙。佳人:貌美的女子。

  (2)幽居:靜處閨室,恬淡自守。

  (3)零落:飄零淪落。依草木:住在山林中。

  (4)喪亂:死亡和禍亂,指遭逢安史之亂。

  (5)官高:指娘家官階高。

  (6)骨肉:指遭難的兄弟。

  (7)轉燭:燭火隨風轉動,比喻世事變化無常。

  (8)夫婿:丈夫。

  (9)新人:指丈夫新娶的妻子。

  (10)合昏:夜合花,葉子朝開夜合。

  (11)鴛鴦:水鳥,雌雄成對,日夜形影不離。

  (12)舊人:佳人自稱。

  (13)賣珠:因生活窮困而賣珠寶。

  (14)牽蘿:拾取樹藤類枝條。也是寫佳人的清貧。

  (15)采柏:采摘柏樹葉。動:往往。

  (16)修竹:高高的竹子。

  作品韻譯

  有一個美艷絕代的佳人,隱居在僻靜的深山野谷。

  她說:“我是良家的女子,零落漂泊才與草木依附。

  想當年長安喪亂的時候,兄弟遭到了殘酷的殺戮。

  官高顯赫又有什么用呢?不得收養我這至親骨肉。

  世情本來就是厭惡衰落,萬事象隨風抖動的蠟燭。

  沒想到夫婿是個輕薄兒,又娶了美顏如玉的新婦。

  合歡花朝舒昏合有時節,鴛鴦鳥雌雄交頸不獨宿。

  朝朝暮暮只與新人調笑,那管我這個舊人悲哭?!“

  在山的泉水清澈又透明,出山的泉水就要渾濁濁。

  變賣首飾的侍女剛回來,牽拉蘿藤修補著破茅屋。

  摘來野花不愛插頭打扮,采來的柏子滿滿一大掬。

  天氣寒冷美人衣衫單薄,夕陽下她倚著長長青竹。

  作品講解

  一、題解

  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六月,杜甫由左拾遺降為華州司功參軍。第二年七月,他毅然棄官,拖家帶口,客居秦州,在那里負薪采橡栗,自給度日,《佳人》就寫于這一年的秋季。詩中寫一個亂世佳人被丈夫遺棄,幽居空谷,艱難度日。關于這首詩的作意,一向有爭論。有人認為全是寄托,有人則認為是寫實,但大部分折衷于二者之間。

  杜甫身逢安史之亂,身陷賊手而不忘君國;對大唐朝廷,竭盡忠誠,竟落得降職棄官,漂泊流離。但他在關山難越、生計困窘的情況下,也始終不忘國憂。這樣的不平遭際,這樣的精神氣節,可嘉可嘆,與這首詩的女主人公很有些相像。所以,作者借他人之酒以澆胸中塊壘,在她的身上寄寓了自己的身世之感。杜甫的《佳人》應該看作是一篇客觀反映與主觀寄托相結合的詩作。

  二、句解

  絕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

  有一位蓋世無雙的絕代佳人,幽居在空寂的山谷。她說自己本是世宦人家的女兒,如今卻淪落山野,與草木相依。開頭兩句點題。上句言其貌之美,下句言其品之高。又以幽居的環境,襯出佳人的孤寂,點出佳人命運之悲,處境之苦,隱含著詩人“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慨嘆。“絕代”,冠絕當代。

  關中昔喪敗,兄弟遭殺戮。官高何足論,不得收骨肉。

  以上是第三人稱的描狀,筆調含蓄蘊藉;以下轉為第一人稱的傾訴,語氣率直酣暢。當年安史之亂,長安淪陷,兄弟們慘遭殺戮。官位高又有什么用呢?他們死后連尸骨都不得收斂。“關中”,指函谷關以西地區,這里指長安。天寶十五載(756)六月,安史叛軍攻陷長安。“官高”應上文之“良家子”,強調絕代佳人出自貴人之家。

  世情惡衰歇,萬事隨轉燭。夫婿輕薄兒,新人美如玉。

  世態人情總是厭惡衰落,萬事都如風中的燭火飄忽不定。娘家中落之后,輕薄的夫婿也看不起我了,新娶了一個美貌如玉的婦人。這四句托物興感,刻畫世態炎涼,人情冷暖。宋代的劉辰翁評論說:“閑言余語,無不可感。”“轉燭”,以風中的燭光,飄搖不定,比喻世事轉變、光景流逝的迅速。

  合昏尚知時,鴛鴦不獨宿。但見新人笑,那聞舊人哭。

  夜合花還知道朝開夜合,鴛鴦也都是同飛共宿。那負心的人,他只看得見新人的高興歡笑,哪聽得見舊人的悲痛啼哭?詩人以形象的比喻,寫負心人的無義絕情,被拋棄的人傷心痛苦。在傾訴個人不幸、慨嘆世情冷漠的言辭中,充溢著悲憤不平。一“新”一“舊”、一“笑”一“哭”,強烈對照,被遺棄女子聲淚俱下的痛苦之狀,如在目前。“合昏”,即合歡,一名夜合,其花朝開夜合,故云“知時”。“鴛鴦”,鳥名,多雌雄成對,生活在水邊。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侍婢賣珠回,牽蘿補茅屋。

  泉水在山間時是清的,出山以后就渾濁了。唉,世人該如何看待被遺棄的我?為買口糧,丫環替我變賣了首飾回來了,草棚漏雨,我和她一起牽引藤蘿,修補茅屋。這幾句似悲似訴,自言自誓,有矜持慷慨、修潔端麗之意。同時,可見佳人居家環境的簡陋清幽,生活的清貧困窘。浦起龍評論說:“這二句,可謂貞士之心,化人之舌,建安而下無此語也。”它出自《詩經·小雅·谷風之什·四月》:“相彼泉水,載清載濁。”但在本詩中,有多種解釋,都有一定的道理。或以新人舊人為清濁,或以前華后憔為清濁,或以在家棄外為清濁,或以守貞為清、改節為濁。還有人認為:佳人以泉水自喻,以山喻夫婿之家,意思是婦人為夫所愛,世人便認為她是清的;為夫所棄,世人便認為她是濁的。另一種解釋是佳人怨其夫之辭。人之同處空谷幽寂之地,就像泉水之在山,無所撓其清。佳人之夫出山,乃隨物流蕩,遂為山下之濁泉。而她則寧肯受饑寒,也不愿再嫁,成為那濁泉。這就像晉孫綽《三日蘭亭詩序》所說的那樣:“古人以水喻性,有旨哉斯談!非以停之則清,混之則濁邪?情因所習而遷移,物觸所遇而興感。”

  摘花不插發,采柏動盈掬。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我信手摘了一枝花,卻沒心思插上鬢發;只是常常把那柏枝揀個滿把。天冷了,太陽落了,她穿著單薄的翠衫,靜靜地倚著那修長的竹樹。

  末兩句以寫景作結,畫出佳人的孤高和絕世而立,畫外有意,象外有情。在體態美中,透露著意態美。這種美,不只是一種女性美,也是古代士大夫追求的一種理想美。詩句暗示讀者,這位時乖命蹇的女子,就像那經寒不凋的翠柏、挺拔勁節的綠竹,有著高潔的情操。詩的最后兩句,為后人激賞,妙在對美人容貌不著一字形容,僅憑“翠袖”“修竹”這一對色澤清新而寓有興寄的意象,與天寒日暮的山中環境相融合,便傳神地畫出佳人不勝清寒、孤寂無依的幽姿高致。“動”,每每。“掬”,把,兩手捧取。

  作品評解

  以棄婦為題材的古典詩文不乏佳作。如《詩經·衛風》中的《氓》,漢樂府里的《上山采蘼蕪》等,而司馬相如的《長門賦》寫被廢棄的陳皇后,其中“夫何一佳人兮,步逍遙以自娛”兩句,正是杜甫《佳人》詩題的來源。

  杜甫很少寫專詠美人的詩歌,《佳人》卻以其格調之高而成為詠美人的名篇。山中清泉見其品質之清,侍婢賣珠見其生計之貧,牽蘿補屋見其隱居之志,摘花不戴見其樸素無華,采柏盈掬見其情操貞潔,日暮倚竹見其清高寂寞。詩人以純客觀敘述方法,兼采夾敘夾議和形象比喻等手法,描述了一個在戰亂時期被遺棄的上層社會婦女所遭的不幸,并在逆境中揭示她的高尚情操,從而使這個人物形象更加豐滿。

  全詩分三段,每段八句。第一段寫佳人家庭的不幸遭遇。第二段,佳人傾訴見棄于夫的大不幸。第三段,贊美佳人雖遭不幸,尚能潔身自持的高尚情操。

  這首五言古體詩,從開篇一路下來,都是“說”,到了結尾兩句,才以一幅畫忽然結束。作者的高明之處,就在這里。他沒有拿一個結局去遷就讀者的胃口,而是用一個懸念故意吊著讀者的胃口。讀過這首詩的人,一閉上眼睛,就會在腦海里浮現出這樣的畫面:一位絕世美貌卻格外不幸的佳人,在秋風中,在黃昏里,衣裳單薄,孤伶伶地站在那里,背靠著一叢竹,眼里流露著哀愁。

  作品評析

  詩的主人公是一個戰亂時被遺棄的女子。在中國古典文學的人物畫廊中,這是一個獨特而鮮明的女性形象。

  詩一開頭,便引出這位幽居空谷的絕代佳人,接著以“自云”領起,由佳人訴說自己的身世遭遇。她說自己出身于高門府第,但生不逢時,趕上了社會動亂;兄弟雖官居高位,但慘死于亂軍之中,連尸骨也無法收葬。在這人情世態隨著權勢轉移而冷暖炎涼的社會里,命運對于不幸者格外冷酷。由于娘家人亡勢去,輕薄的夫婿無情地拋棄了她,在她的痛哭聲中與新人尋歡作樂去了。社會的、家庭的、個人的災難紛至沓來,統統降臨到這個弱女子頭上。女主人公的長篇獨白,邊敘述,邊議論,傾訴個人的不幸,慨嘆世情的冷酷,言辭之中充溢著悲憤不平。尤其是“合昏尚知時,鴛鴦不獨宿”的比喻,“但見新人笑,那聞舊人哭”的對照,使人想見她聲淚俱下的痛苦神情。

  但是,女主人公沒有被不幸壓倒,沒有向命運屈服,她吞下生活的苦果,獨向深山而與草木為鄰了。詩的最后六句,著力描寫深谷幽居的凄涼景況。茅屋需補,翠袖稱薄,賣珠飾以度日,采柏子而為食,見得佳人生活的清貧困窘;首不加飾,發不插花,天寒日暮之際,倚修竹而臨風,表現她形容憔悴和內心的寂寞、哀怨。無論從物質從精神來說,佳人的境遇都是苦不堪言的。幸而尚有一個勤快的侍婢,出則變賣舊物,歸則補屋采食,與主人相依為命,否則,那將是何等孤苦難耐啊!

  詩人在用“賦”的手法描寫佳人孤苦生活的同時,也借助“比興”贊美了她高潔自持的品格。固然,“牽蘿補茅屋”──那簡陋而清幽的環境,“摘花不插花”──那愛美而不為容的情趣,已經展示出佳人純潔樸素的心靈;但“采柏動盈掬”和“日暮倚修竹”的描寫,卻更將佳人形象與“竹”、“柏”這些崇高品質的象征聯系起來,從而暗示讀者:你看這位時乘命蹇的女子,不是很象那經寒不凋的翠柏和挺拔勁節的綠竹嗎?同樣,“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兩句也是象征女主人公的高潔情操的。出山水濁是在山水清的陪襯,核心在于一個“清”字。詩人是要用山中泉水之清比喻空谷佳人的品格之清,與“倚竹”、“采柏”是出于同一機杼的。

  命運是悲慘的,情操是高潔的,這是佳人形象的兩個側面。詩人刻畫人物的這兩個側面,在行文上采用了不同的人稱。敘述佳人命運,是第一人稱的傾訴,語氣率直酣暢;贊美佳人品格,是第三人稱的描狀,筆調含蓄蘊藉。率直酣暢,所以感人肺腑,觸發讀者的共鳴;含蓄蘊藉,所以耐人尋味,給讀者留下想象的余地。兩者互相配合,使得女主人公的形象既充滿悲劇色彩又富于崇高感。

  關于這首詩的作意,清人黃生認為:“偶有此人,有此事,適切放臣之感,故作此詩。”詩作于乾元二年(759)秋季,那是安史之亂發生后的第五年。早些時候,詩人不得已辭掉華州司功參軍職務,為生計所驅使,挈婦將雛,翻過隴山,來到邊遠的秦州。杜甫對大唐朝廷,竭忠盡力,丹心耿耿,竟落到棄官漂泊的窘境。但他在關山難越、衣食無著的情況下,也始終不忘國家民族的命運。這樣的不平遭際,這樣的高風亮節,同這首詩的女主人公是很有些相象的。“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白居易《琵琶行》)杜甫的《佳人》,應該看作是一篇客觀反映與主觀寄托相結合的佳作。

  英漢對照

  佳人

  杜甫

  絕代有佳人, 幽居在空谷。

  自云良家子, 零落依草木。

  關中昔喪亂, 兄弟遭殺戮。

  官高何足論, 不得收骨肉。

  世情惡衰歇, 萬事隨轉燭。

  夫婿輕薄兒, 新人美如玉。

  合昏尚知時, 鴛鴦不獨宿。

  但見新人笑, 那聞舊人哭。

  在山泉水清, 出山泉水濁。

  侍婢賣珠回, 牽蘿補茅屋。

  摘花不插發, 采柏動盈掬。

  天寒翠袖薄, 日暮倚修竹。

  ALONE IN HER BEAUTY

  Du Fu

  Who is lovelier than she?

  Yet she lives alone in an empty valley.

  She tells me she came from a good family

  Which is humbled now into the dust.

  …When trouble arose in the Kuan district,

  Her brothers and close kin were killed.

  What use were their high offices,

  Not even shielding their own lives? --

  The world has but scorn for adversity;

  Hope goes out, like the light of a candle.

  Her husband, with a vagrant heart,

  Seeks a new face like a new piece of jade;

  And when morning-glories furl at night

  And mandarin-ducks lie side by side,

  All he can see is the smile of the new love,

  While the old love weeps unheard.

  The brook was pure in its mountain source,

  But away from the mountain its waters darken.

  …Waiting for her maid to come from selling pearls

  For straw to cover the roof again,

  She picks a few flowers, no longer for her hair,

  And lets pine-needles fall through her fingers,

  And, forgetting her thin silk sleeve and the cold,

  She leans in the sunset by a tall bamboo.

  作者介紹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別名:杜陵野老,杜陵布衣,漢族,祖籍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一般認為出生于鞏縣(今河南鞏義)。盛唐時期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等。初唐詩人杜審言之孫。唐肅宗時,官左拾遺。后入蜀,友人嚴武推薦他做劍南節度府參謀,加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后世又稱他杜拾遺、杜工部。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一生寫詩1500多首,詩藝精湛,被后世尊稱為“詩圣”。

  杜甫是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世界文化名人。經歷了唐代的由盛到衰的過程。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杜甫與杜牧是遠房宗親,同為晉朝滅孫吳的大將杜預之后裔(杜甫為杜預二十世孫)。在杜甫中年因其詩風沉郁頓挫,憂國憂民,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雖然杜甫在當朝不為世人所知,但經過后世的研究,他的作品最終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的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作品集為《杜工部集》。他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后人稱為“詩圣”,稱他的詩為“史詩”。

  杜甫的詩詞以古體、律詩見長,風格多樣,以“沉郁頓挫”四字準確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風格,而以沉郁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的動蕩、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詩反映當時社會矛盾和人民疾苦,因而被譽為“詩史”。杜甫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杜甫一生寫詩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傳頌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別”,并有《杜工部集》傳世;其中“三吏”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關吏》,“三別”為《新婚別》《無家別》和《垂老別》。杜甫的詩篇流傳數量是唐詩里最多最廣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詩人之一,對后世影響深遠。

  清初文學評論家金圣嘆,把杜甫所作之詩,與屈原的《離騷》、莊周的《莊子》、司馬遷的 《史記》、施耐庵的《水滸傳》、王實甫的《西廂記》,合稱“六才子書”。在當代,杜甫對國家的忠心和對人民的關切被重新詮釋為民族主義和社會主義的含義,而他本人因為使用“人民的語言”而受到現代研究者的贊賞。

  杜甫不只在中國流名,還揚名海外。1481年韓國將杜詩翻譯成韓文,叫《杜詩諺解》。他對日本文學影響相對較晚,直到十七世紀他在日本擁有和在中國一樣的名聲。杜甫對松尾芭蕉的影響尤深。杜甫也是美國作家雷克斯羅斯(Kenneth Rexroth)最喜歡的作家。

【《佳人》杜甫唐詩注釋翻譯賞析】相關文章:

杜甫《佳人》全詩注釋及翻譯賞析06-19

《客至》杜甫唐詩注釋翻譯賞析08-30

《春望》杜甫唐詩注釋翻譯賞析10-03

《哀王孫》杜甫唐詩注釋翻譯賞析07-09

《哀江頭》杜甫唐詩注釋翻譯賞析06-19

杜甫佳人全文、注釋、翻譯和賞析_唐代05-06

杜甫《佳人》翻譯賞析08-04

《兵車行》杜甫唐詩注釋翻譯賞析08-01

《月夜憶舍弟》杜甫唐詩注釋翻譯賞析08-26

杜甫《佳人》原文翻譯賞析10-13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亚洲欧美日韩高清一区二区 | 欲香欲色天天综合久久 | 中文字幕在线免费观看一区 | 亚洲不卡一区综合视频 | 先锋成在线人资源视频 | 婷婷国产天堂久久综合亚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