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河間游僧文言文翻譯
賞析,是一個漢語詞匯,意思是欣賞并分析(詩文等),通過鑒賞與分析得出理性的認識,既受到藝術作品的形象、內容的制約,又根據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經驗、藝術觀點和藝術興趣對形象加以補充和完善。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河間游僧文言文翻譯,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正文
河間有游僧,賣藥于市,先以一銅佛置案上,而盤駐藥丸,佛作引手取物狀。有買者,先禱于佛,而捧盤近之,病可治者,則丸躍入佛手。其難治者,則丸不躍,舉國信之。后有人于所寓寺內,見其閉戶研鐵屑,乃悟其盤中之丸,必半有鐵屑,半無鐵屑,其佛手必磁石為之,而裝金于外,驗之信然,其術乃敗。
注釋
①游僧:云游四方的和尚。
②引手:伸手。
③禱:祈禱。
④舉國:全城。
⑤研:碾細,磨碎。
⑥為:做。
⑦信然:確實這樣。信,確實。
⑧市:集市。
譯文
河間縣有一個四處游走的和尚,在集市上賣藥。先在桌子上放一尊銅佛,旁邊盤子里盛著藥丸,那銅佛伸手像是要拿東西的樣子。來買藥的,先要向銅佛祈禱,然手雙手捧著藥盤靠近銅佛。如果病可治,盤中藥丸就會跳到佛手里;如果病難治好,盤中藥丸就不動。全城的人都非常相信他。后有人在和尚住宿的廟里看見他關上房門偷偷地研磨鐵屑,這才明白和尚盤千里的藥丸一定有一半混有鐵屑,有一半沒有混鐵屑;那佛手一定是用磁石做的,只不過在外面鍍一層金(以掩人耳目)。經過檢驗,確實是這樣,那和尚騙人的花招也就敗露了。
作品啟示
用小伎倆來騙人的人,花招最后總是會被人識破,也不會得到好結果
作者簡介
紀昀(1724-1805)清代學者、文學家。字曉嵐,一字春帆,晚號石云,道號觀弈道人,河北滄縣人。生于清雍正二年(1724年)六月,卒于嘉慶十年(1805年)二月,歷雍正、乾隆、嘉慶三朝,享年八十二歲。因其“敏而好學可為文,授之以政無不達”(嘉慶帝御賜碑文),故卒后謚號“文達”,鄉里世稱文達公。
他資質聰慧,博聞強記,貫通群籍,旁征百家,有出口成對之才。并常以利齒伶牙和貪官斗智斗勇,固有“鐵齒銅牙”之美稱。
紀昀祖籍為應天府上元縣,傳其家為紀家邊。明永樂二年(1404年),奉命“遷大姓實畿輔”(乾隆《獻縣志》),始遷來獻縣,入安民里四甲籍,卜居獻縣城東九十里之景城鎮。到紀曉嵐,北遷已十四世。有據可考,自紀曉嵐上推七世,都是讀書人。高祖紀坤(1570—1642),庠生,屢試不第,有詩名,著有詩集《花王閣剩稿》。曾祖父紀鈺(1632—1716),十七歲補博士弟子員,后入太學,才學曾受皇帝褒獎。祖父紀天申(1665—1732),監生,做過縣丞。父親紀容舒(1685—1764),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恩科舉人,歷任戶部、刑部屬官,外放云南姚安知府,為政有賢聲。其道德文章,皆名一時,尤長考據之學,著有《唐韻考》、《杜律疏》、《玉臺新詠考異》等書。至紀容舒,紀氏家道衰而復興,更加重視讀書,遺訓尚有“貧莫斷書香”一語。紀曉嵐為紀容舒次子,他就是出生于這樣一個世代書香門第。
紀曉嵐兒時,居景城東三里之崔爾莊。四歲開始啟蒙讀書,十一歲隨父入京,讀書生云精舍。二十一歲中秀才,二十四歲應順天府鄉試,為解元。接著母親去世,在家服喪,閉門讀書。他才華橫溢,文思敏捷,勤奮好學。博古通今。正如自謂的“抽黃對白、恒徹夜構思,以文章與天下相馳騁。”他襟懷夷曠,機智詼諧,常常出語驚人,妙趣橫生,盛名當世。
三十一歲考中進士,為二甲第四名,入翰林院為庶吉,授任編修,辦理院事。外放福建學政一年,丁父憂。服闋,即遷侍讀、侍講,晉升為右庶子,掌太子府事。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授貴州都勻知府,未及赴任,即以四品服留任,擢為侍讀學士。同年,因坐盧見曾鹽務案,謫烏魯木齊佐助軍務。召還,授編修,旋復侍讀學士官職,受命為《四庫全書》總纂官,慘淡經營十三年,《四庫全書》大功告成,篇帙浩繁,凡3461種,79309卷,分經、史、子、集四部。
紀并親自撰寫了《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凡二百卷,每書悉撮舉大凡,條舉得失,評騭精審,論述各書大旨及著作源流,考得失,辨文字,為代表清代目錄學成就的巨著。《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實際上是一部學術史,對每一部書和源流、價值等都作了介紹。它成為后來學者研究這些古書的一個切入點。很多大學者都承認,他們是從《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入手作學問的。同時,還奉詔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基礎上,精益求精,編寫了《四庫全書簡明目錄》二十卷,為涉獵《四庫全書》之門徑,是一部研究文史的重要工具書。《四庫全書》的修成,對于搜集整理古籍,保存和發揚歷史文化遺產,無疑是一重大貢獻。紀曉嵐一生精力,悉注于此,故其他著作較少。《四庫全書》和《四庫全書總目》毫無疑問是集體智慧的結晶,但紀昀在其中所起的關鍵作用絲毫不可忽視。以《總目》而言,全書行文風格一致,思想主旨貫通,都昭示了紀昀“筆削一貫”的重要作用。四庫館總閱官朱珪在紀昀墓志銘中寫道:“公館書局,筆削考核,一手刪定為《全書總目》。”張維屏《聽松廬文鈔》云:“或言紀文達公(昀)博覽淹貫,何以不著書?余曰:文達一生精力,具見于《四庫全書提要》,又何必更著書!”“一手裁定”、“一手刪定”、“一手編注”《總目》或者說紀昀“一生精力,萃于《提要》一書”,都說明紀昀對《總目》所傾注的心血得到時人和后人的公認。從這個意義上說,《總目》最大限度地反映了紀昀的學術文化思想就不是什么無本之木了。正如黃云眉所言:“就形式觀之,《提要》似為多人心血之結晶品,其實此書經紀氏之增竄刪改、整齊畫一而后,多人之意志已不可見,所可見者,紀氏一人之主張而已。”紀昀總纂的《四庫全書》和一手刪定的《總目》問世以來,得到歷代學者的高度贊譽。阮元說:“高宗純皇帝命輯《四庫全書》,公(紀昀)總其成,凡六經傳注之得失,諸史記載之異同,子集之支分派別,罔不抉奧提綱,溯源徹委。所撰定《總目提要》多至萬余種,考古必求諸是,持論務得其平允。”江藩指出:“《四庫全書提要》、《簡明目錄》皆出公手,大而經史子集,以及醫卜詞曲之類,其評論抉奧闡幽,詞明理正,識力在王仲寶、阮孝緒之上,可謂通儒也。”有目共睹的學術價值還使得這部大著的文化影響歷久不絕。晚清張之洞對讀書士人談到:“今為諸生指一良師,將《四庫全書提要》讀一過,即略知學問門徑矣。”對該書有精深研究的余嘉錫說:“《提要》之作前所未有,可為讀書之門徑,學者舍此,莫由問津。”他還談到清朝嘉道以后通儒輩出,“莫不資其津逮”,將其奉作指南,“功既巨矣,用亦弘矣”。他對《總目》的缺點多有指摘,但也承認自己“略知學術門徑,實受《總目》之賜”。
紀昀在四庫館修書十年,“自始至終,無一息之間”,其辛勞不言而喻,卻也是人生收獲頗豐的十年。他既為恰逢“王事適我”的歷史機遇而欣慰,又為“期于世事有補”愿望的實現而自豪。正如他在《自題校勘四庫書硯》詩中所云:“檢校牙簽十余萬,濡毫滴渴玉蟾蜍。汗青頭白休相笑,曾讀人間未見書。”“曾讀人間未見書”只是一個表象,紀昀和他的同仁們為中國學術文化樹立的一座豐碑才是看不見的永恒! 在主編《四庫全書》期間,紀曉嵐由侍讀學士升為內閣學士,并一度受任兵部侍郎,改任不改缺,仍兼閣事,甚得皇上寵遇。接著升為左都御史。《四庫全書》修成當年,遷禮部尚書,充經筵講官。乾隆帝格外開恩,特賜其紫禁城內騎馬。嘉慶八年(1803年),紀曉嵐八十大壽,皇帝派員祝賀,并賜上方珍物。不久,拜協辦大學士,加太子少保銜,兼國子監事。
紀曉嵐一生,有兩件事情做得最多,一是主持科舉,二是領導編修。他曾兩次為鄉試考官,六次為文武會試考官,故門下士甚眾,在士林影響頗大。其主持編修,次數更多,先后做過武英殿纂修官、三通館纂修官、功臣館總纂官、國史館總纂官、方略館總校官、四庫全書館總纂官、勝國功臣殉節錄總纂官、職官表總裁官、八旗通志館總裁官、實錄館副總裁官、會典館副總裁官等。人稱一時之大手筆,實非過譽之辭。紀曉嵐晚年,曾自作挽聯云:“浮沉宦海同鷗鳥;生死書叢不老泉”,堪稱其畢生之真實寫照。他六十歲以后,五次出掌都察院,三次出任禮部尚書。紀曉嵐卒后,筑墓崔爾莊南五里之北村。朝廷特派官員,到北村臨穴致祭,嘉慶皇帝還親自為他作了碑文,極盡一時之榮哀。
【河間游僧文言文翻譯】相關文章:
蜀鄙之僧文言文翻譯05-10
游大理日記文言文翻譯08-29
《游虎丘小記》文言文翻譯10-09
《逍遙游》文言文翻譯03-20
游虎丘小記文言文翻譯03-04
關于逍遙游文言文翻譯05-05
游虎丘小記文言文原文及翻譯07-18
陸游書房文言文翻譯11-30
蜀鄙二僧原文及翻譯10-05
《蜀鄙二僧》原文及翻譯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