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瑞文網!

《有的人》教學設計

時間:2021-12-14 10:39:22 《有的人》教學設計 我要投稿

《有的人》教學設計

  《有的人》文學賞析

  這首詩手法非常簡單,語言明快直接,觀點立場鮮明、毫不含糊,其中所表達的觀點也是一針見血,使人能夠直接領會其中所包含的情感。詩人從開篇到結尾,反復使用簡明的對比手法來寫兩種人,這兩種人相互對照和映襯,因此而使其中偉大的更偉大,卑劣的更卑劣。

  這樣的對比不是從單一的而是豐富的多角度展開,“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詩人首先指出這樣一種現象,然后從這個現象出發,再一一從多個角度進行比較,從這兩種人的靈魂、動機、行動、后果上來探究其原因。

  之所以有的人活著卻已經死了,是因為他“騎在人民頭上”,而且感到自己的偉大;把名字刻入石頭想“不朽”,但是“他活著別人就不能活”,這樣的從靈魂深處是卑劣渺小的,從動機上講是貪婪自私的,從后果上講是給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災難并與人民為敵的,所以,“人民把他摔垮”,“名字比尸首爛得更早”。而相反的,“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是因為他“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情愿做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他活著是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所以,人民永遠記住他,“只要春風吹到的地方,到處都是青青的野草”,群眾把他抬得很高很高。

  這首詩最大的特點是善用對比,對比造成兩種生死觀的巨大落差,更有助于揭示其美丑、善惡的本質區別;同時,這種對比是貫穿全篇各節的,從全詩而言則是用了鋪陳手法,依次展開。文中多處暗引魯迅的詩文,如“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源于魯迅詩句“俯首甘為孺子牛”,“情愿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則源于魯迅《野草·題辭》中“我自愛我的野草,但我憎惡這以野草作裝飾的地面。地火在地下運行,奔突;熔巖一旦噴出,將燒盡一切野草,以至喬木,于是并且無可朽腐”數句。化用魯迅詩文以謳歌魯迅精神,形象而又鮮明,能更透徹更貼切地表達詩作的主題。全篇語言凝練,富于節奏感。情感表達在對比中產生強烈的效果。使人過目不忘。

  《有的人》教學設計(精選7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學設計,教學設計以計劃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對怎樣才能達到教學目標進行創造性的決策,以解決怎樣教的問題。你知道什么樣的教學設計才能切實有效地幫助到我們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有的人》教學設計(精選7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有的人》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理解詩歌深刻的內涵,了解詩歌對比手法的運用。

  2、學習魯迅的偉大精神,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3、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誦這首詩。

  教學重點

  1、有感情地朗誦這首詩,學習魯迅的偉大精神,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2、了解詩歌對比手法的運用,體會運用這種手法的好處。

  教學難點

  理解為什么題目不直接用副標題“紀念魯迅有感”而是“有的人”?

  教學方法

  朗讀法自讀自悟法合作學習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復習導入引出魯迅

  1、出示課件(魯迅的頭像)讓學生結合課文談魯迅(板書魯迅人民)

  2、引出課題(板書有的人紀念魯迅有感)

  3、介紹作者及寫作背景出示課件

  4、教師配樂范讀

  引導讀詩理解內容

  1、“有的人”在詩中出現了八次,但它表示兩種截然不同的意思,一種“有的人”指的是哪些人,另一種“有的人”指的是哪些人?(用詩中的語句來回答)

  全詩在寫法上有怎樣的特點?做了怎樣的對比?

  2、從哪些詩句能看出是詩人為紀念魯迅而寫呢?

  3、如何理解截然不同的“有的人”

  4、人民對截然不同的“有的人”的態度。

  5、如何理解“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

  6、怎樣把這首詩讀好。

  7、你想對魯迅說哪些心里話;你想對那些與人民為敵的人發出怎樣的吶喊?

  拓展延伸

  1、理解為什么題目不直接用副標題“紀念魯迅有感”而用“有的人”?

  2、讓學生用上“有的人”“奉獻”“索取”“我們”寫一些東西。

  板書設計

  有的人奉獻

  有的人人民

  有的人索取

  《有的人》教學設計2

  學習目標

  1、理解詩歌深刻的內涵,了解詩歌中對比手法的運用。

  2、學習魯迅的偉大精神,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3、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誦這首詩。

  課前準備

  魯迅的詩《自嘲》。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揭示課題

  1、導入:人都有生死。對待生和死,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理解和態度。有的人活得崇高、偉大;有的人活得無恥、卑微。在死的問題上,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輕于鴻毛。哪個同學能舉出這兩方面的例子?

  學生舉例,教師評析、小結。

  2、根據本課內容,介紹魯迅的《自嘲》和散文詩集《野草》。

  初讀詩歌,整體感知詩歌的基本內容

  3、聽錄音帶,或者教師范讀全詩。

  學生自讀詩歌。把握主要內容,理清詩歌的寫作思路,分清詩歌的結構層次。(詩的第一節寫了兩種“生”和“死”,是全詩的總綱;第二、三、四節寫了兩種人對人民的不同態度,它們之間是并列關系;第五、六、七節分別與上面三節對應,寫出了兩種人的不同結局)

  小組合作,閱讀研討

  1、找出哪些詩句寫出了詩人對魯迅的紀念?(每節詩的后兩行)

  2、詩歌的首節中“活”與“死”的含義有什么不同

  精讀詩歌,領會詩歌感情

  學生自由朗讀詩歌。注意體會每節詩歌中感情。

  指名朗讀詩歌,讀出各節的真情實感。(對學生把握不準的地方,可以引導學生反復朗讀,或者變化語氣、語調使學生真正把握住詩歌的內在感情)

  對比是常用的一種藝術手法,在詩歌中使用對比,能產生強烈的感情沖突。這首詩每一小節都使用了對比的手法。細讀詩歌,體會詩歌對比的寫法。

  《有的人》教學設計3

  【教學目的】

  1.領會作者對魯迅先生崇敬、懷念的思想感情。

  2.學習對比寫法。

  3.了解詩中的議論,認識詩歌哲理性的深刻內涵。

  【教學重點、難點】

  對比寫法,詩中議論的作用。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預習指導:

  1.摘錄臧克家《關于短詩〈右肘人〉》:

  在舊社會里,我們看慣了這樣的事情:大至官僚,小到鄉紳,殘害壓迫人民,壞事做絕,罪孽深重,卻妄想“流芳百世”,到處豎起“澤被鄉梓”“德高望重”一類的“功德”碑,把自己升為萬古不朽的“偉人”。

  《有的人》寫于……抒發自己由紀念魯迅所引起的無限感慨。

  2.看“學習重點”“預習提示”,明確學習本課的重點及內容。

  3.讀課文(定條件的由男女生結合,兩人一組,每節詩由男讀1—2行,女讀3—4行,用磁帶錄上音待評)

  (二)課堂教學(以讀帶講)

  1.導入新課(可借鑒吳玉章同志1961年6月11日為《革命烈士詩抄》題詞“言炳丹青,德配天地,功昭日月,行作楷模”引入)

  2.板書課題,配樂,范讀全文(放錄音磁帶或教師朗讀。要求學生標出詩中對比句)

  3.抽讀課文并正音:臧(zāng)摔(shuāi)(老師對朗讀速度、節奏、語調的諷刺與贊頌,情感的愛與憎予以指導)

  4.預習檢測

  (1)放兩組錄音作業,第一盤放1—4節,第二盤放—一7節,同學評。

  (2)填空

  a.《有的人》是作者在新中國成立后,為____,懷著的情感而寫的。(紀念魯迅逝世13周年,對魯迅先生崇敬)

  b.題目不直接寫作“紀念魯迅”,而叫做《有的人》,其理由是____(課題更含蓄,便于對比突出主題,將魯迅精神加以提煉、引伸,讓讀者獲得深刻的教益。)

  C.用詩句填空。“有的人”在詩中一指____的人,一指的人。你喜____歡一種人。魯迅屬于____一種人。(最佳選擇是第二節中的2、4行。)

  d.“紀念魯迅有感”中的“有”是意思,“感”是____的意思。詩中表達感慨用的表達方式是(引起、感受、感慨,議論)

  e.通篇采用手法,褒貶鮮明,但重在____。作者從魯迅生前____,故后____這兩點來表現他的偉大。(對比,贊頌,為人民奮斗犧牲而從不想到個人,人民熱烈紀念他)

  5.閱讀研討

  (1)限時默讀。找出:哪些詩句寫出了詩人對魯迅的紀念?(讀每節詩的后兩行)

  (2)同桌互相聽讀。(針對以上問題互議,互談)

  (3)表情朗讀。一人領全班合,齊讀上面板書的有關內容。(注意激發頌揚情感)問:①為什么說有的人死了還活著?②誰以“野草”自比?有何含義?“地火”又指什么?“等著地下的.火燒”表現出一種什么精神?③怎樣理解“只要春風吹到的地方,到處是青青的野草”?④上面已經寫出了對魯迅的紀念,如果就以此成篇行嗎?

  (4)個別讀。(帶著下列問題)讀每一節詩的前兩行。問;①詩中給我們刻畫了另一類鮮明的形象,與前一種人有強烈的反差,這叫什么寫法?其作用是什么?②這首詩從哪幾方面把兩種人進行了對比?詩的2—4節同5—7節在內容上是怎樣呼應的?(學生搶答,教師歸納)

  (5)讓男生(或女生)帶著譏諷、詛咒的語調朗讀以上有關詩行。

  (6)精讀2—4節,再次體會對比的作用。問。1.你怎樣理解活著的人已經死了這一句中的“活”和“死”字?它指現實生活中的哪些人?2.為什么說“把名字刻入石頭的,名字比尸首爛得更早”?3.(展開聯想)請聯系中國近(現)代史,舉一例說明“他活著別人就不能活的人”下場如何?再舉一例說明“他活著為了多數人更好的活著的人”得到人民怎樣的擁戴和回報?

  (7)背誦全詩。參看板書。

  6.揣摩運用

  (1)處理課堂練習第五題。

  (2)第七題在課前或課后閱讀體會。不作講解。

  《有的人》教學設計4

  設計意圖:

  《有的人》是魯迅逝世十三周年臧克家所作的一首高度凝練、句句閃光的詩,全詩語言質樸,采用強烈的對比與嚴密的照應相結合的手法,以魯迅為鏡,揭示“人是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著而活著”的深刻哲理,耐人咀嚼和回味。

  根據課文的特點和略讀課文要求,把閱讀的核心、質疑的主人、積累的主體回歸為學生,高年級的學生有能力自讀自悟,在感悟到“雖死猶生”和“雖生猶死”的開篇對比后,引導孩子從“對人民的態度”,“人民對兩種人的態度”來對照研讀,滲透魯迅的相關資料,豐富人物形象,拓寬感受的空間,也培養學生的搜集、整理、表達、積累能力。同時在一“騎”、一“俯”,一“上”、一“下”間,反復朗讀,讀出魯迅的高尚情操,讀出作者強烈的愛憎情感,讀出所有像魯迅這樣的人都值得“群眾把他抬舉得很高,很高。”

  教學目標:

  1、能有感情地朗讀詩歌,培養鮮明的愛憎感情,懂得為人民的人將獲得永生,與人民為敵必然滅亡的道理。

  2、反復朗讀,了解本文運用的對比手法,體會這種手法運用的好處。

  3、搜集材料,走進魯迅,走進那個時代。

  教學重點:

  了解本文的對比手法,培養鮮明的愛憎感情。

  教學難點:

  從特寫強對比中,懂得為人民的人將獲得永生,與人民為敵必然滅亡的道理。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準備:

  1、課前搜集魯迅的相關資料。

  2、圖片、課件(魯迅的名言等)。

  課前談話:用一句話說說你心中的魯迅。

  教學流程:

  一、談話揭題,質疑入課

  1、魯迅走了,但他留給后人的很多很多,十三年過去了,我國現代著名作家臧克家仍心潮起伏(板書作者),寫下了這首《有的人》(板書課題)。

  2、讀題,質疑

  梳理質疑:“有的人”指誰?

  二、自主初讀,吟詩解疑

  1、略讀課文怎么學?生交流學法。

  出示閱讀要求:(1)讀準確,讀流暢。

  (2)“有的人”指哪些人?

  2、讀詩:讀準字音。

  (1)分節讀詩,正音。

  強調預設:朽,理解:不朽。

  3、吟詩:讀順詩歌。

  回歸整體,讀詩。

  4、比較發現,現代詩的特點。

  齊讀詩歌。

  三、合作賞析,品悟主旨

  1.“有的人”指的是同一種人嗎?

  (1)(隨即出示)有的人活著,

  他已經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還活著。

  (2)輕聲讀讀,發現什么?

  兩個“死”,兩個“活”一樣嗎?

  (3)朗讀指導“有的人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

  現在你心里應該非常明白,兩個“有的人”一樣嗎?

  板書:雖生猶死

  雖死猶生

  (4)這樣的寫作方法叫:對比。(板書)

  2、合作學習,細讀《有的人》。

  (1)找找兩種人的不同,在旁邊寫上批注。

  (2)交流心得。

  3、重構課文,對照感受

  (1)第2到6節中找出第一類人。組內讀讀。

  ①(出示)

  有的人

  騎在人民頭上:“呵,我多么偉大!”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頭,想“不朽”;

  有的人

  他活著別人就不能活;

  ②這些“有的人”是怎樣的人?他們的結果呢?(出示)

  騎在人民頭上的

  人民把他摔倒;

  把名字刻在石頭上的

  名字比尸首爛得更早;

  他活著別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場可以看到;

  ③用一句話說說這樣的人。

  偉大,實則渺小,讓你想到哪些人?

  (2)另外的“有的人”呢?

  ①(出示)

  有的人

  俯下身子給人當牛馬。

  《有的人》教學設計5

  [設計理念]

  [教學目標]

  1、能有感情地朗誦詩歌,培養鮮明的愛憎感情,懂得為人民服務的人將得永生,與人民為敵的人必然滅亡的道理。

  2、了解本文運用的對比手法,體會這種手法運用的好處。

  [教學難點]

  理解兩種人的含義

  [教學流程]

  一、輕叩魯迅,引入課題

  師:同學們,深情地呼喚他!(幻燈出示魯迅圖片)

  師:魯迅,一個多么響亮的名字!它勾起了同學們怎樣的記憶?

  師:接下來讓我們看一段影像資料。(課件播放《魯迅》電影片尾葬禮部分)

  師:為什么你的眼里飽含淚水?心里在想些什么?

  師導或接:(來給魯迅送葬的人這么多,魯迅這株野草燒盡了,迎來的卻是到處青青的野草!)是呀!“魯迅死了,他還活在我們的心中!”(課件出示)

  師導:1949年10月19日,魯迅逝世周年,全國各地第一次公開、隆重地紀念魯迅,著名詩人臧克家參加了首都的紀念活動,他深切追憶魯迅為了人民鞠躬盡瘁的一生,百感交集,寫下了《有的人》這首短詩。

  生:讀題

  二、讀準詩歌,理順思路

  師:下面請同學們一起走進詩歌——自由的誦讀。

  師:哪位同學來讀一讀,可以選擇你喜歡的小節讀一讀?(以評促讀)

  師:你還想展示哪里?

  師:看一看、聽一聽朗讀家是如何誦讀的?(課件播放2009年新詩會沙桐誦誦的《有的人》)

  師:同學們,你似乎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收獲?

  師問:臧克家記錄了哪兩類人?

  三、撥反為正,積蓄情感

  師:哪些詩句刻畫了反動派的丑陋面目?

  生:找出來讀一讀。

  師:指導讀好

  師:用你的詞語或句子說一說這些人是什么樣的人?

  師:你喜歡這樣的人嗎?能用你的朗讀告訴我嗎?

  師引讀:

  a、騎在人民頭上的——

  (生讀完“人民把他摔垮”后,接臧克家在《三談“有的人”》中說到曾在這里進行了一次小小的修改,原句是:人民把他摔倒)(課件出示)

  生品詞:

  師引讀:

  b、把名字刻入石頭的——

  c、他活著別人就不能活的人——

  師:你看到了他們怎樣的下場?

  師:看來同學們不僅僅是不喜歡,那簡直就是恨呀!是呀!這些人就是行尸走肉,他們沒有了人道,沒有人親情,沒有了民族……(課件出示: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

  生:齊讀

  四、走進魯迅,對比烘托

  師:同學們,僅僅就是你恨嗎?還有誰恨?

  生:(人民、魯迅)

  師:毛主席也曾經這樣評價魯迅: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魯迅是在文化戰線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數向著敵人沖鋒陷陣的最正確,最勇敢,最堅決,最忠實,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課件出示)

  師:這身硬骨頭對敵人是橫眉冷對,這位空前的民族英雄對人民是怎樣的呢?

  生:

  a、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

  b、有的人,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

  c、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

  d、有的人,他活著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

  預設環節一:有的人,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

  師:哪個字最震憾你的心靈?

  師:你想起了魯迅的哪一句話?(課件出示: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生:齊讀

  師:詩人臧克家活用了魯迅的語言,或許這也是詩人臧克家紀念魯迅先生的一種方式吧!同學們,回憶一下我們之前認識過的魯迅,想一想他哪里“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了?

  生:

  a、送書給周曄,關心兒童,把少年兒童當作朋友。

  b、自己病的吭吭地咳,還時時關心女傭阿三。

  c、救助黃包車夫,為一個普通勞動人民半跪著。

  d、廉價賣書,親自送書給普通工人,這是對勞苦大眾的深切關懷。

  e、……

  師:俯首甘為孺子牛——多么偉大的魯迅呀!可是,1936年10月19日,魯迅永遠閉上了眼睛,一位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作馬的人民公仆就這樣走了,永遠地走了!

  師導:小小的周燁忍心讓自己的伯父就這樣走了嗎?生接讀——

  (課件出示:我呆呆地望著來來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永遠見不到伯父的面了,聽不到他的聲音了,也得不到他的愛撫了,淚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來。)(課件哀樂響起)

  師:同學們,你忍心就這樣讓魯迅走了嗎?(反復問幾個同學)

  師:(課件出示:給人民作牛馬的,人民永遠記住他!)

  生:深情地誦讀

  預設環節二: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

  師:你喜歡野草嗎?

  師:你想起了誰的詩歌?白居易的《草》

  師:魯迅一直以野草自比,在《野草——題辭》里面他這樣記敘:“我自愛我的野草,但我憎惡這以野草作裝飾的地面。地火在地下運行,奔突;熔巖一旦噴出,將燒盡一切野草,以及一切喬木,于是并且無可朽腐。”(課件出示)

  師:你讀懂了什么?

  師:為了革命,甘愿獻出自己的一切,乃至于生命。這是一種徹底的犧牲精神,一種“無我”的人生境界。

  師:(再次出示課件:《野草——題辭》,加上“但我坦然,欣然,我將大笑,我將歌唱!)面對自己的死亡,為何魯迅如此坦然,如此欣然,如此大笑,如此歌唱?

  生:魯迅的死換來了更多的像他一樣的頑強的戰士!

  生:只要春風吹到的地方,到處是青青的野草。(課件出示)

  生:現次齊讀——只要春風吹到的地方,到處是青青的野草!

  (回扣主題)

  師:魯迅這是這樣一個人,他活著是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這樣的人,在人民心中地位怎樣?

  生讀:群眾把他抬舉得很高、很高。

  生齊讀: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課件出示)

  師:魯迅死了,但他的精神必將傳遍大江南北,他的精神必將永垂不朽!面對著可親可敬的魯迅,面對著這些丑陋卑鄙的反動派,一邊是濃濃的愛,一邊是深深的恨,哪兩位同學分工帶上這分明的愛憎讀一讀詩歌。

  生讀:a、讀恨,b、讀愛(課件配樂)

  師:魯迅活著是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群眾把他抬舉得很高很高。所以今天,魯迅逝世七十多年的今天,我們又說起了魯迅;所以《亞洲》周刊把魯迅先生的作品評為亞洲所有作品第一名;所以《影響中國歷史的100人》一書中,他占據了重要的席位。隨著歷史的發展,可能會有更多的所以,因為他留給我們的太多太多,留給我們這些中華少年的太多太多。

  五、謳歌魯迅,體悟生命

  師:《有的人》——詩人臧克家就用這樣的語言深切懷念著魯迅!同學們,你知道嗎?大后天——10月19日就是魯迅逝世周年紀念日,把你想說的話寫下來,深切緬懷魯迅先生吧!

  生:練筆展示

  師:在同學們的筆下,魯迅更加真切了,魯迅更加偉岸了。在同學們的筆下,生命的意義在不斷延伸,生命的價值在不斷體現。

  師:(課件出示):

  1、人的一生可能燃燒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燒起來。

  ——奧斯特洛夫斯基

  2、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潛法西斯賣力,替剝削人民和壓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鴻毛還輕。——毛澤東

  3、對于我來說,生命的意義在于設身處地替人著想,憂他人之憂,樂他人之樂。

  ——愛因斯坦

  4、讓別人過得舒服些,自己沒有幸福不要緊,看到別人得到幸福生活也是舒服的。——魯迅

  六、作業設計

  1、課外有時間讀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魯迅全集》、《人間魯迅》、《魯迅的最后十年》……

  2、大后天——10月19日就是魯迅逝世周年紀念日,請同學們為魯迅寫一段銘文。

  《有的人》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誦詩歌,培養學生鮮明的愛憎感情,懂得為人民的人將得永生,與人民為敵的人必然滅亡的道理。

  2、了解本文運用的對比手法,體會運用這種手法的好處。

  3、學習利用網絡資源進行合作學習。

  教學難點:

  理解兩種人的含義

  教學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揭題

  1949年10月,在北京一座普通的民居里,一位質樸的詩人寫下了

  這樣一首樸素的詩:

  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

  這位詩人就是

  這首詩就是

  (出示:《有的人》)一起讀。

  2、課前同學們收集了一些魯迅的資料,做成了演示文稿和電子報,每個小組都做得不錯,老師放到了班級網站上,請同學們瀏覽一下,看完后請同學們說說:你對魯迅又有了什么新的了解?

  學生邊演示邊回答。(教師機調為監控轉播)

  二、初讀詩歌,整體感知詩歌的基本內容

  1、引入初讀

  師:這樣一個偉大的人,已經離我們遠去了,臧克家用短短的一句話兩個詞,死了活著,來評價魯迅。

  2、為什么說魯迅先生死了他還活著?

  請同學們打開課本,帶著這個問題讀全詩,從詩中找答案。

  三、明確學習目標、學習方法,根據學習建議進行小組合作學習。

  1、明確學習目標:(齊讀一遍)

  2、師:今天我們利用電腦進行詩歌的學習,你們能不能先談談你準備怎樣學習這一課?

  生答:

  3、師:老師給一些學習建議

  學習方法:1、合作學習

  2、對比朗讀

  學習建議:第一步:組長和組員討論決定選感興趣的一、二節學習

  第二步:組員們分頭獨自學習,學習時請參考網頁上的“課文學習”和“學習資源”

  重點學習:(1)理解詩中含義深刻的字詞。

  (2)發揮想象:詩中寫了兩類人,你可以說說你在朗讀詩句時由此的聯想:我由此想到了什么人?

  (3)談談你的感受或啟示。

  第三步:組員們合作討論感興趣的話題,準備匯報。

  建議匯報時多用這樣的句式:

  我們組學習的是詩歌的第小節

  我覺得……

  我發現……

  我是這樣理解的……

  讀這句詩,我想到了……

  四、研讀品悟,升華情感

  1、在匯報學習成果之前,說說全詩總寫的是哪一節?

  (1)學生匯報第一小節(板書:生命毫無價值、思想精神永駐)

  師:每節的前一句的“有的人”指人?(反動統治者)

  后一句的“有的人”指人?(魯迅以及像魯迅這樣的人)

  師:該怎么讀這兩句?

  (2)老師讀一讀,你們聽聽,老師對這兩種人是懷著怎樣的感情來朗讀的?

  老師范讀第一小節。

  學生回答:

  第一句:輕蔑地、鄙夷地讀……厭惡地、痛恨地讀……

  第二句:莊重地、惋惜地讀……肯定地、贊頌地讀……

  師:你能試著讀一讀嗎?

  全班對比朗讀第一節:左邊的同學讀每一小節的前一句

  右邊的同學讀每一小節的后一句

  (3)這是一種怎樣的寫法?

  教師總結:詩的每一小節都用對比寫,第一節都是先反后正。板書:對比

  2、學生繼續匯報其他小節。

  (如第5節:

  師:你們的朗讀想告訴同學們什么呢?

  (想告訴同學們對那些騎在人民頭上的……痛恨;對那些一生為民,給人民作……贊美)

  3、師:同學們的匯報非常精彩,由于時間的關系,其他小組在課外再交流。

  我們六(2)班的同學,每人都有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全詩七個小節,你們有沒有發現有些小節之間在內容上有一定的關聯?

  生答:

  師:我們以二、五小節為例,一起來讀讀這兩個小節,我們要讀出人民的愛和人民的恨,讀出愛之深、恨之切。

  對比朗讀:男同學:2女同學:

  4、師:讓我們再想想,有沒有發現二、五小節的幾句話還有怎樣的聯系?

  (答案:第五節的第一句是回答第二節的第一句,第五節的第二句是回答第二節的第二句的)

  師:那就讓我們再次來告訴所有的人,告訴他們人民對待敵人和朋友的態度。

  (再次對比朗讀,兩節詩歌一句一句的對比讀,師生一起)

  師:同學們,人民的情感是真實的、真誠的,就讓我們通過真情的流露來懷念那些為人民做牛馬、為人民服務的人吧。

  男女對比朗讀二七小節詩歌

  5、1936年10月19日,魯迅先生留下了這樣的話:“趕快收殮,埋掉。忘記我,管自己的生活。”這是魯迅最后的遺言。“忘記我”,然而,我們能忘記他嗎?魯迅先生永遠活在我們的心里,活在全中國人民的心里。

  讓我們一起來深情地回憶他:齊聲朗誦這首詩。

  五、總結全文,拓展思維

  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這是司馬遷告訴我們的。你還知道哪些“生”與“死”的名言。

  2、師:魯迅先生說:我好像一只牛,吃的是草,擠出來的是奶、血。他一生“俯首甘為孺子牛”,這是魯迅的價值觀。你們有沒有思考過:你活著是為了什么目標?

  《有的人》教學設計7

  教材簡析:

  《有的人》這首詩是著名詩人臧克家1949年在北京參加魯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紀念活動時所作。詩歌對比強烈、形象鮮明、語言樸素、節奏明快。

  教學目標:

  1、能有感情地朗誦詩歌,培養鮮明的愛憎感情,了解為多數人活著的人將得永生的道理。

  2、了解本文運用的對比、對照的寫作手法,體會運用這種寫法的好處。

  3、初步欣賞詩歌,對現代詩充滿興趣。

  教學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師:通過本組的學習,你對魯迅有怎樣的印象呢?你能用簡短的語句評價他嗎?

  師:這樣一個偉大的人,已經離我們而去了,但他們的精神仍留在我們的心中。正如司馬遷所說:“人固有一死,或重與泰山,或輕于鴻毛。”魯迅先生不幸病逝時說:“趕快收斂,埋掉。忘記我,管自己的生活。”這是他最后的遺言。然而,我們能忘記他嗎?

  過渡:今天,我們學習1949年11月1日臧克家為紀念魯迅逝世13周年而寫的詩歌《有的人》。

  二、自主初讀,吟詩解疑

  1.略讀課文怎么學?生交流學法。

  出示閱讀要求:

  (1)讀準確,讀流暢。

  (2)“有的人”指哪些人?

  2.讀詩:讀準字音。

  (1)自由讀詩,讀準字音。

  (2)分節讀詩,正音。

  有的人騎在人民頭上:“呵,我多偉大!”

  師:猜一猜,這句話容易讀錯的字是哪一個?

  生:大多說“呵”,有的把字音說成是he,有的說成是a

  師:這個字平時讀“he”,比如—笑呵呵、“呵斥

  另外,“呵”和“啊”這兩個字有的時候讀音和意思是完全一樣的。所以,它一樣可以讀一聲、二聲、三聲、四聲,在這句話中讀第幾聲呢?為什么?

  師:這個句子是什么意思呢?

  生:這些騎在別人頭上的人,對自己的做法很驕傲。

  生:這些人感到自己很了不起,所以才說“呵,我多偉大!”

  師:所以,在這里應該讀第四聲。我們一起來讀這句話。

  強調預設:朽,理解:不朽。

  3.吟詩:讀順詩歌。

  回歸整體,讀詩。

  齊讀詩歌。

  三、合作賞析,品悟主旨

  1.“有的人”指的是同一種人嗎?

  (1)(隨即出示)有的人活著,

  他已經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還活著。

  (2)輕聲讀讀,發現什么?

  兩個“死”,兩個“活”一樣嗎?

  (3)朗讀指導“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

  現在你心里應該非常明白,兩個“有的人”一樣嗎?

  板書:雖生猶死

  雖死猶生

  (4)這樣的寫作方法叫:對比。(板書)

  2.合作學習,細讀《有的人》。

  (1)找找兩種人的不同,在旁邊寫上批注。

  (2)交流心得。

  3.重構課文,對照感受

  (1)第2到6節中找出第一類人。組內讀讀。

  ①(出示)

  有的人

  騎在人民頭上:“呵,我多么偉大!”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頭,想“不朽”;

  有的人

  他活著別人就不能活;

  ②這些“有的人”是怎樣的人?他們的結果呢?(出示)

  騎在人民頭上的

  人民把他摔倒;

  把名字刻在石頭上的

  名字比尸首爛得更早;

  他活著別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場可以看到;

  ③用一句話說說這樣的人。

  偉大,實則渺小,讓你想到哪些人?

  (2)另外的“有的人”呢?

  有的人

  俯下身子給人當牛馬。

  有的人

  情愿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燃燒。

  有的人

  他活著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

  ②人們是怎樣對待他們的?

  做牛馬的

  遠記住他!

  風吹到的地方

  青青的野草。

  他活著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的人,

  群眾把他抬舉得很高,很高。

  ③你讀出詩中的言外之音了嗎?

  牛馬,野草為了別人更好的活的人是誰?

  ④補充魯迅的資料,交流。

  (出示)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我自愛我的野草,但我憎惡這以野草作裝飾的地面。地火在地下運行,奔突;熔巖一旦噴出,將燒盡一切野火,以及喬木,于是并且無可腐朽。”

  “趕快收斂,埋掉。忘記我。管自己的生活。”原來臧克家以此作比,竟都是出自魯迅的原話啊!

  (3)有感情的朗讀詩歌。

  又發現了什么?每節都是“先反后正”。

  四、對比特寫,寫法感受。

  1.對比讀。

  找找哪些字感受到強烈的對比?

  2.交流:

  品讀“騎”“俯”,“刻入”“情愿”,“不朽”“爛得更早”……

  我們可以從字里行間感受到一善一惡,一美一丑。

  3.比較讀

  (1)2、3、4節5、6、7節2與5節,3與6節,4與7節,“有的人/騎在人民頭上:呵,我多偉大!”與“騎在人民頭上的/人民把他摔跨,”……

  (2)與前面放在一起寫比較,你感受到什么?

  臧克家無愧于“中國當代詩魂”。

  五、總結齊誦,激起共鳴

  1.十三年過去了,我們依然記得,讀詩……七十二年過去了,我們依然記得,讀詩……

  2.《有的人》僅僅是在歌頌魯迅嗎?更是在贊美那些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著而活著的人,以小見大。

  3.將來等我們老了,我們還依然記得,齊讀詩。

  教學反思:

  這是一片略讀課文,要求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培養學生憎愛分明的感情,并懂得為人民服務的人將得到永生,與人民為敵的人必然滅亡的道理。了解本文運用的對比手法。

  在設計這一課的教學設計時,先讓學生讀準,特別是對容易讀錯的“呵”字,進行正音。其次,本課的有感情朗讀詩歌是重點,學生對愛憎的感情朗讀的還不夠鮮明,知道要表達的感情,但讀不出來,這時教師應及時的做到范讀。

【《有的人》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1.《有的人》教學反思

2.《有的人》教學反思15篇

3.《有的人紀念魯迅有感》教學反思

4.《有的人》教案課件

5.有的人--紀念魯迅有感 教學設計(北師大七年級下冊)

6.校徽設計教學設計

7.校徽設計教學設計

8.an教學設計

9.an教學設計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真实国产乱子伦对白视频不卡 | 亚洲第一福利网站 | 乱子伦国产对白在线播放 | 思思热精品在线8 | 色婷婷色偷偷色天堂 | 日本久久综合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