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交換生讀書計劃
篇一:臺灣交換生讀書計劃
“雨冷,酒暖,書香,人多情。”我感動于董橋筆下這種古樸淡雅的臺灣,這也是我想要體驗的生活。濃厚的書香氣、友善的人情味、厚重的文化感,正是臺灣吸引我的地方,我期盼能在臺灣度一段浪跡書海的歲月。
讀書是學子的首要任務,也是最幸福、最充實的事情;讀書,能幫我快速、全面地了解臺灣的歷史文化、風土人情、學術特色,乃至美食美景;讀書,能豐富我的生活、豐盈我的心靈、豐滿我的精神。為此,特擬定一份周詳的讀書計劃。
一、讀書目的
1.開闊視野、轉換思維方式;
2.了解臺灣文化、學術習慣、學術傳統,比較海峽兩岸文化與學術的異同點。
二、讀書內容
1.國學經典書籍、國學研究書籍
“孔孟學說,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為我國學術思想的主流,亦為民族文化的精髓。我中華民族所以可大可久,歷五千年而不墮者,就是由于我們以仁為本的民族文化,能綿延不絕,日久彌新。”因生長于孔孟之鄉山東,提到國學,我便十分驕傲、萬分感動。更讓人感動的是,臺灣地區國學的保存和傳承是最杰出的。
而據我了解,中興大學文學系課業學習以厚植國學根基為主,很多課程的開設,都關注國學。我想借此機會,結合中興大學濃郁的國學氛圍、扎實的國學教育,努力使自己提升文化修養、深化對國學的認識,更重要的是領悟國學的要義,培養自己的君子品行、增長哲思智慧。
故將選取大量國學經典書籍及國學研究書籍閱讀,一則以“四書五經”為根本,另選取我較感興趣的《資治通鑒》、《菜根譚》等書目閱讀;二則,廣泛涉獵國學大師,如胡適、錢穆、辜鴻銘的等的著作,王國維的《人間詞話》、南懷瑾《論語別裁》、《老子他說》等,三則閱讀心儀已久的《在臺灣——x學大師的1949》等書籍,以期對國學、國學研究、國學大師們有更系統的了解。
2.文學、文化研究和傳播學等專業書籍
中興大學文學院中國文學系所含有的義理學群、語言文字學群、古典與現代文學學群、大眾文化學群,正好與我的興趣、研究方向、
讀書計劃相吻合,相信相關課程的開設會對我的讀書有所裨益。
一方面基于對臺灣文學的喜愛,我將大量閱讀臺灣本土文學書籍。詩歌方面,著重探究鄉愁情節,如余光中、紀弦、彭邦楨、鐘鼎文、文曉村等人的詩歌。散文方面,仰慕董橋、龍應臺多年,獨愛董橋老派遺少的風骨,也喜龍應臺與古典散文一脈相傳的風格,愿再細讀兩位大作。小說方面,按臺灣小說嬗變規律——懷鄉小說時期、現代小說時期、鄉土小說時期、新生代小說時期,分期閱讀,諸如林海音《城南舊事》、白先勇《臺北人》、黃春明《兒子的大玩偶》、黃凡《賴索》等,由此探討,臺灣小說與臺灣新電影運動的互動關系,二者體現出來的在題材和結構上的寫實主義風格。
另一方面,繼續深入文化研究。中興大學日益重視文化研究,并碩果累累,文學院中國文學系所更是提出加強“民間學”與“民俗學”相關之課程。這令我十分欣喜,作為一個傳媒學子,我向來對文化研究很感興趣,我的本科畢業論文是《媒介儀式化行為對國族認同的建構與強化——以2011年春晚為例》,就是一種文化研究視野下的傳媒研究,同時借鑒了民俗學、人類學的知識。我預感在中興,能夠獲得更多新鮮的思維沖擊,完善我的研究。我將繼續閱讀文化研究及傳播學方面的書籍,關注臺灣地區文化研究學者、傳播學學者們的著作,如楊志弘、鄭貞銘、祝振華、李瞻等老師,以及中興大學文學院陳器文、林安梧、林仁昱、黃東陽等諸多老師的著作。
3.中興大學學報、中興大學老師著作及有關臺灣歷史的書籍
一方面,會多多接觸中興大學各系所的學報,和文學院眾多從事文學研究、文化研究老師的著作,希望了解中興大學的教育特色、學術風格和傳統。中興大學文學院中有眾多知名老師,在各自研究領域成果非凡。希望拜讀韓碧琴教授的國學、經學研究的著作,尤雅姿教授文學理論研究的著作等等,以與大陸學術風格比較,感悟臺灣學者重視研究方法和多學科視角的特色,與大陸對比教學、教育風格,感悟臺灣重視通識教育與文化底蘊培養的特色。
另一方面,為全面、客觀地了解臺灣,以求不虛此行,決定閱讀一些臺灣歷史研究書籍,如《民國志余》、《臺灣早期歷史研究》、《臺灣六十年》等。
三、讀書安排
1.爭取在一學期內讀30本書,聽5次講座,多打聽有價值的書籍。
2.每個月至少讀四種類型不同的書,嚴謹的學術書籍與輕松的小說、散文等書籍同時穿插進行。
3.每月至少有10天在自習室或圖書館看書,有10天在大自然中一邊感悟自然之美,一邊欣賞書籍。
4.將每天劃分為上午、下午、晚上三個時段,每天至少有兩個讀書時段,爭取每天讀書達6小時以上,一個時段閱讀文化研究、傳播學、學報、歷史書等,另一時段閱讀國學與文學書籍,結合課程安排,制定一個個人讀書規劃表格,每天制定詳細的讀書計劃,并力爭完成。
5.每次讀書均要將全書體系把握清晰,抽出書籍結構主干、精髓要義,把書讀薄;而后細細分析文本,查閱書籍或上網查詢,擴展相關知識。
6.每本書必做讀書筆記,或摘抄優美段落、妙語哲思,或記錄自己的思考、觀點,讀完一本書要寫讀書心得,所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7.經常到圖書館、互聯網閱讀最新動態。
我希望能夠把握住這次機會,踐行“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信念,讓心靈和身體都在前進的大路上,希望到臺灣有所收獲、有所提升!
篇二:臺灣交換生的選課計劃和學習計劃
在大學中有了兩次選課的經歷,讓我知道——選課并不僅僅是為了拿到學分而選擇一些相對好過的課程,而是按照自己的興趣進行選擇,這樣學到的才是自己的。選擇臺灣輔仁大學交換對我來說也是一次選擇,一直以來對臺灣的文化、社會等方面都感動濃厚的興趣,也正是因為這些興趣,我選擇了輔大。
翻看了輔大的新聞傳播系網站貼出的科目,也拿了這些科目與我的專業課程計劃進行了對比,我想:在輔大的選課,我主要參照下學期進行的科目進行相應性地選擇,同時也會選擇一些自己感興趣的科目。
(一)選擇一些融合新聞學與語文傳播相關的課程
眾所周知,輔大的中文系很強,在我的專業課中也有中國古代文學和現代文學史等課程,我想我會借此機會選擇一些融合性強的課程,感受語文傳播的功能,從而幫助我認識語言文字的魅力,以及提升使用語言文字的敏銳度。
現代對新聞媒體人的從業要求越來越高,新聞采訪也強調對話、溝通、多文化等的采訪策略,我相信,如果我在選擇課程上側重這些課程(比如語文傳播的訪談、人際傳播、文化間傳播等)。
(二)選擇“臺灣味”濃厚的傳播課程
當我在他們的課程設置上看到“臺灣傳播與歷史研究”、“中國大陸新聞研究”和“當代臺灣社會問題”時,不禁興奮著,如果真的有機會去輔大,這些課一定要選。一方面我想了解關于臺灣傳播學的歷史,因為在我所學的中國新聞傳播史里,有關臺灣傳播的發展講的很少,我想更為系統的了解;另一方面,我想看看臺灣編寫的教材是如何評價中國大陸的新聞,從中了解“我看大陸新聞”與“臺灣人眼里看大陸新聞”的區別。至于臺灣社會問題,這是出于一個對臺灣的好奇所作的選擇,也能幫助我提高對社會問題的敏感度。
(三)選擇輔大的`新傳新聞特色課程
每個學校都有每個學校的教學特色,至于選擇“特色課程”,我會選擇我們學院沒有開設的新聞學課程。去不同學校的意義也在于此,結合兩個學校的課程,可以多方面的發展自己,為以后工作的實踐能力打下基礎。
學習計劃
在上述發展重點的基礎上,除了相關課程的選擇,我會主動做到:
(一)開拓自我的學習機會:多參與演講、講座與學術活動等
在師大,我也經常去聽一些老師、教授開設的講座。我覺得這是了解一個老師的思想與他所研究的領域范圍的最快途徑。同樣地,如果去了輔大,我也會積極聽一些演講、講座等學術活動,擴大知識面的同時也是對自身不足的一個深入的了解,從而改善和提高自己。
(二)增強自己的實踐能力:有機會從事一些社會服務活動。
新聞學本身就是一個實踐性很強的專業,我們在完善自己理論的同時更多的是要用自己的行動去實踐,在實踐中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
(三)擴展國際視野:參與國際性社團與活動,與臺灣學生多多交流等
(四)提高自身的媒介素養
新聞學強調社會關懷與服務學習的精神,作為一名未來的新聞工作者必須對其所屬的社會環境變遷有所掌握,也應該關懷社會的公共議題與最終不同的族群文化。在學習的同時增強自己的媒介素養:發現社會議題的能力,并強調服務學習的實踐精神,在未來服務社會的新聞寫作中體現社會關懷。
(五)業余的時間的安排:常去圖書館學習,也兼顧志愿者和公益服務。
(六)加強外語能力
輔大有些課程也是英語教學的,一方面要求我通過自己的努力好好學習英語,另一方面可以在這種英語的環境下無形提高自己的口語能力。自己以后的目標也是想考入國外的大學繼續學習,雅思和托福的考試也是在大三的計劃之中。這更是要求我需要加強英語能力。
如果有機會在輔大交流一個學期,我一定會好好把握這次機會。此外,我對自己也立下目標:取得前五的成績。我希望能達到這個目標并為之不斷努力,好好充實我的大二下學期。
篇三:臺灣交換項目讀書計劃
作為一名大二的學生,正是處在對知識與世界無限渴求的年齡,我們的經歷會改變我們,使我們能夠更加達觀的面對生活。因此,作為一名大學生,僅僅渴求書本上的知識是有局限的,我們應該走出去自己的小天地,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從人文的角度,接觸更多不同的文化生活。因此,為了讓自己的生命得以豐富,增添生命的底色,特擬定讀書計劃如下,為可能的學習做好規劃:
一、讀書目的:
1.拓寬視野,豐富見識
人每走一個地方都會有不同的收獲與體會,很早就聽說臺灣的大學圖書館藏書及其豐富,因此,希望能在大學的圖書館里多讀一些不同類型的書,豐富自己的知識面。臺灣的很多講座做的很好很精致,很想有機會能感受臺灣的教授們的認真嚴謹治學的態度。
2.感受綜合大學的學習氛圍
聽說不同的大學會有不同的氛圍,因為西南財經大學偏重于財經類的教學,學校里的學院也基本是經濟類的,而看到中興大學從文學院、理學院到工學院等學院,感覺校園生活一定更加的豐富多彩,希望同時也能結識更多各個專業的朋友,感受不同的專業氛圍。
3.感受不同的人文氣息
臺灣很注重人文的修養,我相信在臺灣可以學到更多使人生收益的思想文化。并且豐富自身個人文涵養,強化自身修養。
二、學習計劃與安排
1.每天閱讀一小時,每月至少聽兩次講座。一學期至少讀五本課外書,并且要做讀書筆記或者讀后感。
2.每月至少有9天在圖書館里或者自習室里看書。
3.選修一些其他專業的課程,如人文與知識探索等課程,增強自己的人文修養,豐富自己的知識面。
4.合理利用互聯網,查詢一些重要的新聞咨詢,與時俱進,拓寬知識面。
5.加強外語能力,利用課余時間多閱讀一些英文的雜志簡報,聽一些英文的新聞聽力。
6.增強自己的實踐能力,有機會參加一些國際性的社團與活動,或者參加一些志愿者活動,與臺灣的同學多交流,在實踐中拓寬視野。
如果有機會到臺灣交換一學期,我一定把握機會,多閱讀,多思考,多學習,多付出,相信臺灣交換的體驗定能使我終生受益。
【臺灣交換生讀書計劃】相關文章:
臺灣交換生學習計劃04-05
臺灣交換生學習計劃4篇01-04
臺灣交換生留學計劃書11-12
關于臺灣交換生推薦信10-07
最新關于臺灣交換生推薦信模板12-27
關于交換生的學習計劃05-20
交換生自我介紹12-11
交換生自我介紹04-01
交換生的自我介紹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