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垂徑定理說課稿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垂徑定理說課稿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本節課圓的性質的重要體現,是圓的軸對稱性的具體化,也是今后證明線段等、角等、弧等、垂直關系的重要依據,同時也為圓的計算和作圖提供了方法和依據,所以它在教材中處于舉足輕重的位置。
另外,本節課通過“實驗--觀察--猜想--合作交流--證明”的途徑,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觀察能力,分析、聯想能力、與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同時利用圓的軸對稱性,可以對學生進行數學美的教育。
因此,掌握垂徑定理對學生更好地認識現實世界,建立空間觀念、培養推理論證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
根據《數學課程標準》對這部分知識的要求及本課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實情,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知識與技能目標
使學生理解圓的軸對稱性;掌握垂徑定理;學會運用垂徑定理解決有關的證明、計算和作圖問題。 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及聯想能力。
(2)過程與方法目標
在實驗過程中,培養學生觀察、聯想、猜測、推理、探索發現新知識的能力和創新思維、創新想象的能力。通過分組訓練、深化新知,共同感受收獲的喜悅。
(3)情感與態度目標
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培養學生敢于面對挑戰和善于克服困難的意志,鼓勵學生大膽嘗試,勇于探索,從中獲得成功的經驗,充分享受數學之美,從而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
知識與技能目標固然重要,對于本節課:過程與方法和情感與態度更重要,因為這部分是幾何教學的重點,是由實驗幾何向論證幾何的過渡,過程與方法可以幫助學生學會認識事物、分析問題的方法;有良好的情感態度能培養好的學習興趣,養成好的學習習慣。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垂徑定理及其應用。
(由于垂徑定理的題設與結論比較復雜,很容易混淆遺漏,所以,對垂徑定理的題設與結論區分是難點之一,同時,對定理的證明方法“疊合法”學生不常用到,是本節的又一難點。)
教學難點:對垂徑定理題設與結論的區分及定理的證明方法。
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關鍵:創設具有啟發性的問題情境,通過學生動手操作,多媒體生動直觀地演示,讓學生經歷“提出問題——探究討論——歸納發現”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要給學生在充足的活動時間,使學生在積極思維的狀態下參與探究性學習 。
而理解垂徑定理的關鍵是圓的軸對稱性。
二、教材處理
關于教材的處理:
(1)對于圓的軸對稱性及垂徑定理的發現、證明,采用師生共同演示的方法。
(2)探究例1后引導學生發現常見輔助線“半徑半弦弦心距”,得直角三角形中三邊的關系式 .注意前后知識的鏈接.
三、教學方法的選擇與應用
本節課我采用實驗操作,直觀演示,合作交流等方法指導學生動眼觀察、動手操作、動腦思考、動口表述,讓學生從實踐中獲取知識,并通過討論來深化對知識的理解。
同時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和實物演示,直觀生動地反映圖形特點。
四、教學模式
為了實現教學目標,優化教學過程,本節課通過“創設情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應用拓展——反思歸納”的教學模式,力求著眼于學生探究能力和多向思維的培養。
五、教學過程
本節課我設計了七個環節組織教學:
1)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展示我國隋朝建造的趙州石拱橋,提出問題,你能求出橋拱所在圓的半徑嗎?以此情境,導入圓的學習。
通過課本自學,讓學生了解圓中的弧,弦等概念。
并提出疑問:那么我們將要學習的圓到底有什么樣的性質呢?
設計意圖:通過我們的古老文明激發學生解決問題的欲望,引起學生的聯想,為學生探究新知識埋下鋪墊。
2)動手操作,探究新知
實踐探究一
把一個圓沿著它的任意一條直徑對折,重復幾次,你發現了什么?由此你能得到什么結論?
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對學生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能力的培養,在引入新課的同時,運用教具與學具(學生自制的圓形紙片)演示,讓每個學生都動手實驗、觀察,通過實驗,引導學生得出結論:
(1)圓是軸對稱圖形;
(2)經過圓心的每一條直線(注:不能說直徑)都是它的對稱軸;
(3)圓的對稱軸有無數條。
實踐探究二
請同學們在自己作的圓中作圖:
(1)任意作一條弦 AB;(2)過圓心作AB的垂線得直徑CD且交AB于E。
引導學生分析直徑CD與弦AB的垂直關系,說明CD是垂于弦的直徑,并設問:它除了上述性質外,是否還有其他性質呢?這樣就很自然地導出本節課的課題,此時板書課題 垂徑定理 這樣通過全體學生參與實驗,逐步導出新課。
設計意圖:上述一系列活動的目的是讓學生經歷“實驗(問題)——探究——歸納”的探索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獲得直接參與的機會,在參與中,激發學習興趣;在實驗中,積累對數學的感知;在思考中,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在探究中,形成對數學的理解;在交流中,完善自己的想法。整個過程,體現學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從而,培養學生善于觀察,勇于猜想,敢于發現的精神。
3)引入新課---揭示課題:
首先讓學生實驗、觀察并得出猜想
①EA=EB;② 弧AC=BC;③弧AD=BD.
你是如何得到這個結論的?(可能有的學生用的是疊合法,有的學生用的是論證法,此處都予以表揚)
這里要引導學生分析上述猜想的條件和結論,并將文字語言轉化為符號語言,要能寫出
已知:CD是直徑,CD⊥AB
求證:①EA=EB;② 弧AC=BC;③弧AD=BD.
這樣做為分清定理的題設和結論作好鋪墊,從而達到解決難點的目的。此時板書垂徑定理的內容。
垂徑定理 垂直于弦的直徑,平分弦,并且平分弦所對的兩條弧.
<目標訓練,及時反饋>
為了強調定理中的條件,出示一組練習:在下列圖形中,符合垂徑定理的條件嗎?讓學生搶答,根據實際情況進一步強調“垂”與“徑”缺一不可。
設計意圖:及時給出練習,便于學生理解概念,有利于新知識的內化。本環節要注重學生在活動中的思考,鼓勵學生有條理地表達自己的思考過程,積累數學活動經驗。
實踐探究三
1.想一想:如下圖示,AB是⊙O的弦(不是直徑),作一條平分AB的直徑CD,交AB于點M.
2.同學們利用圓紙片動手做一做,然后回答:(1)此圖是軸對稱圖形嗎?如果是,其對稱軸是什么?(2)你能發現圖中有哪些等量關系?說一說你的理由。
學生依據探究二的經驗來論證探究三,從而得到垂徑定理的逆定理
3.拓展垂徑定理的逆定理,即“知二推三”
4)運用新知,體驗成功
例1:如圖,已知在⊙O中,弦AB的長為8cm,圓心O到AB的距離為3cm,求⊙O的半徑。
1. 介紹弦心距的概念:圓心到圓的一條弦的距離叫做弦心距.
2. 規范解題步驟
3. 總結圓中常用的輔助線思路
<目標訓練,及時反饋>
1.半徑為4cm的⊙O中,弦AB=4cm, 那么圓心O到弦AB的距離是 。
2.半徑為2cm的圓中,過半徑中點且垂直于這條半徑的弦長是 。
3.如圖,MN所在的直線垂直平分AB,利用這樣的工具,最少兩次就可以找到圓形工件的圓心,你能說出理論依據嗎?
<學有所用>
趙州橋主橋拱的跨度(弧所對的弦的長)為37.4m,拱高(弧的中點到弦的距離)為7.2m,你能求出趙州橋主橋拱的半徑嗎?
設計意圖:為了及時鞏固,幫助學生對所學定理的加深理解與使用講完定理及逆定理后,我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及他們的心理特點,設計了有梯度的,循序漸進的習題,讓學生嘗試。
本環節我采用學生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方法,通過學生的探究體驗垂徑定理性質的應用。
5)知識梳理,自主評價
談談本節課的收獲(包括知識、方法、感想方面的梳理)
設計意圖:本環節我采用學生自己回憶并敘述的方式,讓其梳理知識,感受方法。這樣做的目的,既是對所學內容的復習鞏固,又訓練了學生的歸納和表達能力,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思維習慣,形成知識體系。
6)學有所用,綜合提升
一座橋,橋拱是圓弧形(水面以上部分),測量時只測到橋下水面寬AB為16m(如圖),橋拱最高處離水面4m
(1)求橋拱半徑;
(2)若大雨過后,橋下面河面寬度為12m,問水面漲高了多少?.
2. 如圖,兩個圓都以點O為圓心,大圓的弦AB交小圓于C,D,求證:AC=BD.
設計意圖:本題在趙州橋的基礎上進行了綜合,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垂徑定理,運用垂徑定理。
7)作業
作業設計本著有益有趣的原則,給學生以充分的發展空間,并鞏固本節所學內容。
設計方案:為了適應各層次學生學習的需要,設計了分層作業,
必作題是課本練習題
選作題是課后試一試
另外,又設計了應用練習,如何確定殘缺的圓形零件的圓心?
讓學生帶著數學問題走出課堂,從而把學生的思維引向一個更加廣闊的空間,讓學生在課外運用所學的知識進行實踐、探究。
【垂徑定理說課稿】相關文章:
垂徑定理說課稿2篇05-08
《垂徑定理》教學反思范文(通用5篇)01-25
勾股定理說課稿,勾股定理說課稿范文08-16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說課稿12-01
《勾股定理》的說課稿01-18
勾股定理說課稿11-12
《勾股定理》說課稿01-05
《勾股定理》說課稿12-16
勾股定理說課稿05-22
正弦定理說課稿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