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于令儀不責盜》文言文原文注釋翻譯
在學習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文言文了吧?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寫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歷代模仿它的作品。是不是有很多人在為文言文的理解而發愁?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于令儀不責盜》文言文原文注釋翻譯,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作品簡介
《于令儀不責盜》又稱《于令儀濟盜成良》。選自《澠水燕談錄》宋代王辟之作。這篇散文多被作為中學語文考試文言文閱讀的考題。
作品原文
于令儀濟盜成良
曹州于令儀者,市井人也(1),長厚不忤物(2),晚年家頗豐富。一夕,盜入其室(3),諸子擒之,乃鄰子也(4)。令儀曰:“汝素寡悔(5),何苦而為盜邪(6)?”曰:“迫于貧耳!”問其所欲,曰:“得十千足(11)以衣食(7)。”如其欲與之。既去,復呼之,盜大恐。謂曰:“汝貧甚,夜負十千以歸,恐為人所詰。留之,至明(14)使(12)去(8)。"盜大感(29)愧,卒(13)為良民。鄉里稱君為善士。君擇子侄之秀者,起學室,延名儒以掖之(30),子、侄杰仿舉進士第,今為曹南令族(31)。
作品注釋
(1)市井人:做生意的人,市井:經商。
(2)長(zhǎng)厚:年長而厚道(厚:寬厚)。
(3)盜:賊。
(4)乃:原來。
(5)素:向來。
(6)邪:同“耶”,表疑問、反問語氣。
(7)十千:指十千(銅錢)。
(8)去:離開,使去:拿走。
(9)延:聘請。掖:教育。
(10)令族:有聲望的家族。
(11)足:足夠。
(12)使:讓。
(13)卒:最后,最終。
(14)明:今之次,下一個。
(15)物:人。
(16)既:已經。
(17)忤(wǔ)物:做事情違背天理和人情。忤:違反、抵觸的意思。
(18)寡悔:很少有懊悔,意為很少做錯事。即為人謹慎小心。
(19)詰:追問。
(20)負:背。
(21)頗:很
(22)掖:教育
(23)為:被
(24)夕:晚上
(25)耳:語氣詞
(26)欲:想要
(27)恐:恐懼
(28)愧:慚愧
(29)感:感動,不譯為“感到”
(30)延:聘請。掖:教育。
(31)令族:有聲望的家族。
作品譯文
曹州有個叫于令儀的商人,他為人忠厚不得罪人,晚年時的家道非常富足。有天晚上,一名小偷侵入他家中行竊,被他的幾個兒子逮住了,發現原來是鄰居兒子。于令儀問他說:“你一向很少做錯事,有什么苦衷要做賊呢?”小偷回答說:“為貧困所迫罷了。”于令儀再問他想要什么東西,小偷說:“能得到十貫錢足夠穿衣吃飯就行了。”于令儀按照他的要求給了他。等到小偷要離開時,于令儀又叫住他,小偷非常恐懼。于令儀對他說:“你十分貧窮,晚上背著十貫銅錢回去,恐怕會被人盤問,留下錢財,到了明天再拿走。”小偷非常感動、慚愧,最終成為了良民。鄰居鄉里都稱令儀是好人。(鄉里的人們,都稱道于令儀是名善士。)于令儀挑選出一些優秀的子侄輩,建立學堂并聘請有名的儒士來教導他們。他的兒子于伋、侄兒于杰和于效,(他們)后來都相繼考中了進士,(再)后來,他們于家成了曹南一帶的名門望族。
作品賞析
在《于令儀濟盜成良》這個故事中,于令儀通過自己的言行來教誨周圍的人,并且用寬厚的心去感化別人,甚至是盜賊。文章揭示的現實意義是,對于別人不能因一件事而下判斷性的結論,要分析事件的原因,要有原諒和向善的心,這樣就能贏得他人的尊敬。
作者簡介
王辟之(1031—xx),字圣涂,臨淄(今山東臨淄)人。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進士。宋哲宗元佑年間(1086—1094),他擔任任河東縣(今山西省永濟縣)知縣,曾“廢撤淫祠之屋,作伯夷叔齊廟”,以“貴德尚賢”聞名。
練習及答案
1.下列各句加點詞的解釋,(4分)
①諸子禽之禽:②汝素寡悔素:
③問其所欲欲:④卒為良民卒:
2.請將文中畫線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6分)
①汝素寡悔,何苦而為盜耶?
②于令儀如其所言與之。
③爾貧甚,夜負十千以歸,恐為人所詰。
3.請簡要概括于令儀的性格特點。并結合實際說說你的感悟。(4分)
參考答案:
1.①禽:通“擒”抓獲②素:一向,平時③欲:想要④卒:最終
2.①你一向為人本分謹慎,何苦要當小偷呢?
②于令儀就按他說的數目,付給了他錢。
③你太窮了,晚上背著十貫銅錢回家,恐怕會被人責難的。
3.寬厚大方,處處為別人著想。感悟言之有理即可。
【《于令儀不責盜》文言文原文注釋翻譯】相關文章:
《于令儀濟盜成良》文言文原文注釋翻譯04-12
《于令儀不責盜》閱讀練習及答案01-02
于令儀誨人文言文原文及翻譯04-25
《公孫儀不受魚》文言文原文注釋翻譯04-13
于令儀贈盜文言文閱讀及答案01-09
《子產不毀鄉校》文言文原文注釋翻譯04-15
于令儀誨人的文言文翻譯07-12
《于令儀誨人》原文、翻譯及賞析05-28
于令儀誨人原文翻譯及賞析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