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專業人才協同培養的理論思考和實踐論文
摘要:行政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普遍存在教育教學與學生就業去向之間的割裂問題,學生往往缺乏學科信仰和專業認同,教育者亦未有努力堅持學科內核的自覺意識。在整體論思維指導之下,有助于凸顯行政管理的“公共性”根本屬性,并從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面建構行政管理人才協同培養的理論思考與實踐探索框架,梳理其人才培養的協同關系和運作機理。
關鍵詞:行政管理;人才協同培養;整體論;公共性
1行政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普遍存在的問題
自從20世紀80年代行政管理專業恢復以來,其人才培養呈現快速發展態勢的同時也普遍存在諸多問題,例如,人才培養目標的泛化和邊緣化;學生就業去向與人才培養定位的初衷偏離較大;理論與實踐脫節,課程設置過分偏重非專業優勢的其他學科知識;專業認同意識低,對專業理解難以深入;學生的公共服務意識和責任感欠缺;專業的核心競爭力不彰,學生就業整體處于進入壁壘很低而退出壁壘較高的尷尬境地等等[1-2]。這些問題不僅影響了學生的學科信仰、專業認同、學習興趣和職業規劃,也使這種飄忽的、碎片化的、名實不副的專業形象不斷傳播擴散于社會之中,從而又反過來影響學生的市場認可度、就業去向和職業發展,也阻礙了一個學科存在于這個社會系統中所被賦予的獨特使命和責任的實現,甚至影響到學者們參與社會變革的話語權的發揮。
2以上問題存在的原因初探
究其原因,以上問題之所以出現,一方面是行政管理學生在國家公務員的入口考試中沒有優惠通道,大多數高校即在廣義行政管理的理解之下向企業方向拓展,在培養定位、專業方向和課程設置上不得不做出妥協來增補部分企業類課程,為學生的不確定的就業未來提供職業技能準備,最后導致專業使命和定位不明不顯,學生認為所學與職業發展去向存在很大偏離。一些高校“采用‘公共行政+企業行政’的復合式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使學生在掌握行政管理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具備公共部門行政管理和企業行政管理的相關技能,實現人才專業技能的交叉復合”[3]就是最具代表性的表達。從表面來看,這種人才培養定位無可厚非,也具有其合理性,畢竟學生進入企業工作的比例并不低。然而,這種來自不同學科的課程簡單組合成的知識體系是否真正融入了行政學的核心知識和價值,是否實現了行政學的學科使命和價值,是否體現了教師對行政學的獨特性和合理性的自覺意識和認同感就不得而知了。從期望為學生提供實用的企業崗位技能的初衷和教學計劃上的課程名稱來看,在操作層面上基本是在還原論思維下的簡單化相加,除了開設以行政學作為主體包括管理學、社會學、經濟學、法學等基礎原理性課程以外,更愿意由企業管理教師來講授更為純粹的企業管理領域知識以彌補行管專業本身難以為學生創造比較理想對口的就業環境的缺憾。這種權宜做法可以理解,但是,很多學生四年學習之后仍然對行政管理的概念模糊,沒能理解這些分散的課程在行管知識體系中的價值,這樣的課程設計最后的結果就是一方面對學生參加公務員考試的助益寥寥,另一方面又不足以滿足企業的專業化崗位需求,兩個發展路徑沒能從理念上統攝起來,也沒有通過課程真正坐實其能力需求,這樣的人才培養回避了行政學在服務型政府建設、社會治理過程中理應承擔的智力支持角色和重任,也難以體現在社會治理中現代企業對行政管理人才的真正需求,也無怪乎行管學生永遠地心痛表達———理論與實踐脫節,在無法將學習的知識技能與就業對接的根本性壓力之下,學生的學科立場、專業認同和專業精神無暇顧及也就不難理解。
3行政管理專業人才協同培養的理論思考與實踐探索
整體論(holism)的提出者哲學家斯馬茨(J.C.Smuts)在1926年的《整體論與進化》中提出“即使累積了某部分,也絕不能達到整體。這是因為,整體遠比部分之和大”[4],他認為,雖然整體是由部分構成,但不是簡單相加,是各個部分按照一定結構和互動方式組成了整體,一旦具備了整體性,各部分的性質也會隨之改變。整體論是建立在對還原論的機械主義研究方法的批評之上,還原論主張認識整體必須分解為部分,一直可以分解到等級結構中的最低層次,它忽略了具有復雜結構的系統的組成部分之間的互動作用以及整體的不可還原性。20世紀70年代,在復雜科學理論的影響下,人們開始反思還原論的局限性,從整體論出發尋找科學認識的新路徑。這種認識論和方法論對社會發展各個領域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對復雜事物提供了更科學的認知和研究路徑。公共行政學科以其包羅萬象的行政體系和活動為研究對象,具有復雜事物的典型特質,我們需要在整體論思維指導之下,從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面梳理其人才培養的協同關系和運作機理,基于此,筆者提出了行政管理人才協同培養的理論思考與實踐探索框架,如圖1所示。一是理論上的思考,整體論思維要求行政管理必須凸顯“公共性”而非“效率”的共通屬性,這種公共性既體現于行政體系中,也體現于由非營利組織等構成的.公民社會中,更存在注重公共關系和可持續發展的私營企業之中。
1)要準確而完整地理解學科發展趨向與人才培養理念的協同關系。行政管理(國外通稱為公共行政,下面根據語境可以混用,不加以區分)并非意味著政府機構,但要抓住其“公共性”的核心本質。公共行政經過百年發展之后,隨著政府與市場、國家與社會關系的調整,日漸鼓勵社會自身的治理,政府職能不斷轉變,越來越通過權力下放、公私協力和社會力量提供公共服務,這對公共管理人才的素質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新公共管理運動的毀譽參半再次警示我們,行政管理關涉的是在把握“公共性”的本質屬性基礎之上公共部門與其他部門之間的開放互動場域中共同促進公共利益實現的行為。它大大地拓展了其活動主體及其場域,也更新了它們的活動方式和能力。
2)要處理好行政管理的知識內核與多學科基礎的協同關系。行政學的多學科特質在現實中被簡單化為各個學科組成的一個松散的聯合體,“困擾中國行政學的核心問題,不是清晰而明確的學科邊界所造成的約束或限制,而是學科邊界意識淡漠和不確定所導致的學術立場不清、學科身份不明的問題。”[5]公共行政不是哪個單一學科可以支撐的學科,從前面的學科發展趨向來看,公共行政的核心本質是公共性,應抓住其知識內核,然后將關聯學科統攝起來,或形成多個分支學科或交叉學科,來解決依靠行政學自身無法解決的問題。因此,這些學科之間不是一個松散組合起來的自選菜單,而是應突出行政學的知識內核和精神價值,否則學生無法獲得足夠的專業認同和自信。
3)要處理好行政管理理論學習與實踐應用的協同關系。“探討這一學科的理論前沿,重點在于找到理想型的抽象理論與現實中可操作理論之間的結合點,唯理論,又避免象牙塔中的抽象”。[6]可見,公共行政從其誕生之日開始,其理論研究與實踐是相互融合、一體兩面的。對于這樣一門應用性學科而言,行政管理理論學習并非在于純粹的理論構建,而是在于解釋與指導實踐,而且其理論學習的過程本身也應盡量在模擬現實情境下進行探討和深化,這決定了其專業學習務必注重實踐訓練平臺的搭建。
4)要處理好人才特質與就業需求之間的協同關系。行政管理專業學生的特質并非在于事務管理,而在于公共管理,而這種具備公共管理的知識、技能和價值的人既可以在政府機構的正統領域里發揮作用,也可以在蓬勃發展的社會組織中施展拳腳,在企業大舞臺中也有存在的空間。它們在這三個領地里以不同的方式維護公共利益價值觀:政府以公共政策為工具以強制性權力的方式來實現,企業從公共關系角度以履行社會責任的方式來實現,公益性社會組織以非營利性和非強制性權力的方式提供公共服務以體現其公共性。因此,行政管理學生進入企業中,并非是在沒有道路進入到企業的被迫選擇,而是主動地尋找能發揮其所長并被企業所需要,因為完善企業社會責任已經成為企業競爭的一項戰略目標;企業越來越必須關注和處理公眾態度和政治氣候;企業越來越以各種方式參與公共服務供給,總之,公共部門與私人部門的邊界日漸模糊,企業生存與發展的環境中多重因素正在促進其公共性的生長。
二是實踐上的探索,整體論要求我們要在統一人才協同培養理念共識基礎上,優化人才協同培養的環節與資源,拓寬人才協同培養的主體與平臺。
1)建立人才協同培養的理念與共識,提升專業認同感。在提煉專業精神內核的基礎上堅持“開放協同”的教育思想。對人才培養定位、專業方向、學生特質、行管精神、教學理念、能力素質模型、課程檢核要求、協同培養平臺和職業生涯進路進行思考、梳理,力求在人才培養的利益相關者中達成共識,尤其要加強“高校-政府-家庭-社會”四維一體的人才培養協同架構的溝通對話,從而提升高校對社會需求的適應性和人才質量的競爭力。
2)優化人才協同培養的環節與資源,提升教學教育質量。精細人才培養的環節的資源整合優化以及質量控制。建設專兼結合、多元化背景的師資隊伍,增加具有大企業工作背景的以及國外留學背景的教師比例,進一步調整師資知識和學緣結構;繼續修訂教學計劃,規范實踐模塊。合理調整學科基礎課、學科主干課和方向課的學分比例,尤其是實踐學分,進行行政職業訓練;加強教學改革,強化基礎課和主干課教學質量,大力推行案例教學和實踐教學,理論學習與實踐相結合;加強專業實習和畢業實習管理和基地建設,鼓勵學生通過實習實踐進行課題研究,建立仿真實習基地和實踐教學平臺,給學生提供豐富多元的實踐機會;成立科研機構,以教師科研帶動學生參與,增加學生學術訓練機會。
3)拓寬人才協同培養的主體與平臺,創建人才培養新機制。建立校-政協同機制,探索公共管理人才培養新平臺。高校與地方政府探索社區后備人才培養計劃培訓班和鎮村戰略后備人才培訓班,補給基層公共管理人才的缺乏。珠海在此方面推進力度較大,它們雖然面向全校招募,但與行政管理人才培養目標與方向最為契合,在本系教師的積極參與下,能為本系學生提供與理論最為對路的實踐訓練平臺;建立校-校協同機制,共享優質教育資源。拓展與港澳臺以及國外大學形式多樣的交流、合作、協同教育創新模式,促進提供教師訪學或互訪的機會以及學生交流的平臺;建立校-社協同機制,拓展多元專業實習平臺。此處的“社”包括企業、事業單位、社會組織,根據學生的主要畢業意愿和去向,拓展與中大型企業的行政和社會責任部門建立聯系,獲得它們對行政管理專業人才需求的能力素質的具體要求,并建立實習基地;還要與本地的事業單位和社會組織建立實習基地關系,共同探討人才培養品質要求和合作方式;建立校-家協同機制,共同關心學生職業發展。通過數據庫等現代信息技術,與學生家庭建立更為緊密的關系,了解學生家庭背景、個性與職業規劃,及時交流學生學業進展,共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合理確定職業期待和進行職業規劃。
參考文獻:
[1]彭忠益,許源源.對行政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思考[J].現代大學教育,2001(2):51-52.
[2]邱成嶺,安俊美.公共管理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及改革路徑分析———新情境下學生就業前景分析視角[J].內蒙古財經學院學報:綜合版,2011(6):109.
[3]于秀琴,藺雪春,朱婧.行政管理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1(8):140.
[4]鐘啟泉“.整體教育”思潮的基本觀點[J].全球教育展望,2001(9):11-18.
[5]芮國強.論行政學學科研究與跨學科研究的統一與協同[J].社會科學研究,2013(5):48-49.
[6]藍志勇,陳國權.當代西方公共管理前沿理論述評[J].公共管理學報,2007(3):2.
【行政管理專業人才協同培養的理論思考和實踐論文】相關文章:
協同教育對教師培養實踐意義的探析論文08-08
行政管理專業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論文07-04
培養綜合高職理財專業人才論文12-08
論旅游管理專業人才的培養論文12-08
護理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實踐論文11-21
土木工程專業人才培養創新實踐理工論文12-08
軟件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的論文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