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韓愈的師說原文加翻譯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韓愈的師說原文加翻譯
《師說》是唐代文學家韓愈創作的一篇議論文。文章闡說從師求學的道理,諷刺恥于相師的世態,教育了青年,起到轉變風氣的作用。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韓愈的師說原文加翻譯。
師說
韓愈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jiē)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dòu)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fǒu)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圣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tán)、萇弘、師襄、老聃(dān)。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譯文
古代求學的人一定有老師。老師是傳授道理,教授學業,解決疑難問題的人。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有疑惑卻不跟從老師學習,他所存在的疑惑,就始終不能解決。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本來就比我早,我跟從他,拜他為師;在我之后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跟從他學習,把他當作老師,我學習的是道理,哪里管他的年齡比我大還是比我小呢?因此,不論地位顯貴還是地位低下,不論年長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
唉!從師學習的風尚沒有流傳已經很久了,想要人們沒有疑惑很難吶!古代的圣人,他們超過一般人很遠了,尚且跟從老師向老師請教;現在的一般人,他們跟圣人相比相差很遠了,卻以向老師學為羞恥。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為愚人,大概都是這個原因引起的吧!
眾人喜愛他們的孩子,選擇老師教育孩子;他們自己呢,卻以從師學習為恥,這真是糊涂啊!那孩子的老師,教他們讀書,學習書中的文句,并不是我所說的給人傳授道理,給人解釋疑惑的老師。不理解文句,疑惑得不到解決,有的向老師學習,有的卻不向老師求教(意思是不知句讀的倒要從師,不能解惑的卻不從師),小的方面學習,大的方面卻放棄了,我看不出他們有什么明智的呢。醫生,樂師及各種工匠,不以互相學習為恥。士大夫這類人中,如有人稱人家為老師,稱自己為學生,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嘲笑他。問那些嘲笑者(嘲笑他的原因),他們就說:"那個人與某人年齡相近,修養和學業也差不多,(怎么能稱他為老師呢?)以地位低的人為師,足以感到羞愧,稱官位高的人為師就近于諂媚。"啊!從師學習的風尚不能恢復,由此就可以知道了。醫生、樂師及各種工匠,士大夫之類的人是不屑與他們為伍的,現在士大夫們的智慧反而不如他們。難道值得奇怪嗎?
圣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孔子曾經以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為師。郯子這一類人,他們的道德才能(當然)不如孔子。孔子說:"幾個人走在一起,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師。"因此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也不一定比弟子強,聽聞道理有先有后,學問和技藝上各有各的主攻方向,像這樣罷了。
李蟠,十七歲,愛好古文,六經的經文和傳文都普遍學習了,不被世俗的限制,向我學習。我贊許他能遵行古人從師學習的風尚,特別寫了這篇《師說》來贈給他。
注釋
1、學者:求學的人。
2、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老師,是用來傳授道理、交給學業、解釋疑難問題的人。所以:用來……的。道:指儒家之道。受:通“授”,傳授。業:泛指古代經、史、諸子之學及古文寫作。惑:疑難問題。
3、人非生而知之者: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道理。之:指知識和道理《論語·季氏》:“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之;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知:懂得。
4、其為惑也:它們作為疑惑。其,它們,指不跟從老師學習而遺留下的問題。
5、生乎吾前:即生乎吾前者。乎:相當于“于”,與下文“先乎吾”的“乎”相同。
6、聞:聽見,引申為知道,懂得。
7、從而師之:跟從(他),拜他為老師。從師:跟從老師學習。師:意動用法,以……為師。
8、吾師道也:我(是向他)學習道理。
9、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里去考慮他的年齡比我大還是小呢?庸:發語詞,難道。知:了解、知道。
10、是故:因此,所以。
11、無:無論、不分。
12、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意思說哪里有道存在,哪里就有我的老師存在。
13、師道:從師的傳統。即“古之學者必有師”。
14、出人:超出于眾人之上。
15、猶且:尚且。
16、眾人:普通人,一般人。
17、下:不如,名詞作動詞。
18、恥學于師:以向老師學習為恥。恥:以……為恥。
19、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益:更加、越發。
20、于其身:對于他自己。身:自身、自己。
21、惑矣:糊涂啊!
22、彼童子之師:那些教小孩子的啟蒙老師。
23、授之書而習其句讀(dòu):教給他書,幫助他學習其中的文句。之:指童子。習:使……學習。其:指書。句讀:也叫句逗,古人指文辭休止和停頓處。文辭意盡處為句,語意未盡而須停頓處為讀(逗)。古代書籍上沒有標點,老師教學童讀書時要進行句讀(逗)的教學。
24、句讀之不知:不知斷句分逗。
25、或師焉,或不(fǒu)焉:有的從師,有的不從師。不:通“否”。
26、小學而大遺:學了小的(指“句讀之不知”)卻丟了大的(指“惑之不解”)。遺:丟棄,放棄。
27、巫醫:古時巫、醫不分,指以看病和降神祈禱為職業的人。
28、百工:各種手藝。
29、相師:拜別人為師。
30、族:類。
31、曰師曰弟子云者:說起老師、弟子的時候。
32、年相若:年歲相近。
33、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以地位低的人為師就感到羞恥,以高官為師就近乎諂媚。足:可,夠得上。盛:高大。諛:諂媚。
34、復:恢復。
35、君子:即上文的“士大夫之族”。
36、不齒:不屑與之同列,即看不起。或作“鄙之”。
37、乃:竟,竟然。
38、其可怪也歟:難道值得奇怪嗎。其:難道,表反問。歟:語氣詞,表感嘆。
39、圣人無常師:圣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常:固定的。
40、郯(tán)子:春秋時郯國(今山東省郯城縣境)的國君,相傳孔子曾向他請教官職。
41、萇(cháng)弘:東周敬王時候的大夫,相傳孔子曾向他請教古樂。
42、師襄:春秋時魯國的樂官,名襄,相傳孔子曾向他學琴。
43、老聃(dān):即老子,姓李名耳,春秋時楚國人,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相傳孔子曾向他學習周禮。聃是老子的字。
44、之徒:這類。
45、三人行,則必有我師:三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論語·述而》原話:“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6、不必:不一定。
47、術業有專攻:在業務上各有自己的專門研究。攻:學習、研究。
48、李氏子蟠(pán):李家的孩子名蟠。李蟠:韓愈的弟子,唐德宗貞元十九年(803)進士。
49、六藝經傳(zhuàn)皆通習之:六藝的經文和傳文都普遍的學習了。六藝:指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六部儒家經典。《樂》已失傳,此為古說。經:兩漢及其以前的散文。傳,古稱解釋經文的著作為傳。通:普遍。
50、不拘于時:指不受當時以求師為恥的不良風氣的束縛。時:時俗,指當時士大夫中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于:被。
51、余嘉其能行古道:我贊許他能遵行古人從師學習的風尚。嘉:贊許,嘉獎。
52、貽(yí):贈送,贈予。
鑒賞
《師說》是唐代大散文家韓愈所作的一篇有名的說理文。文章寫在公元八百零三年,這時韓愈雖然才三十五歲,官職也不很高,但是他在文壇上已經有了名望,他所倡導的古文運動也已經開展起來。韓愈為了能使古文運動得到更好的開展,他不僅自己從理論到實踐刻苦努力,而且廣泛地同青年后學交往,給他們具體的指導和幫助。韓愈的這種作為,是六朝以來長期所沒有的,因而人們往往引為怪事,以至紛紛議論和責難,指責他好為人師。但是韓愈處在這樣的環境中,仍然無所畏懼,繼續為開展古文運動而努力。柳宗元在《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說:由魏晉氏以下,人蓋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譏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可見韓愈寫這篇文章,是為了糾正當時社會上不重視求師學習的不良風氣,也是對那些誹謗者的一個公開的答復和嚴正的駁斥。
文章一開始,作者就強調了從師的重要性,論述了為什么要從師和從什么人為師的道理。這里所說的古之學者,不僅指古代作學生的青少年,也包括古時有志于學問的成年人。文章論述老師的基本任務是:傳道、授業、解惑。傳道,就是傳授儒家的道統;授業,就是講授古文六藝之業,解惑,就是解釋對前兩者的疑惑。韓愈認為人不是生下來就什么都懂得的,誰都不可能沒有疑惑,因此誰都不能沒有老師;如果有了疑惑而不向老師請教,那末疑惑也就不可能得到解決。什么人可以為師呢?他說:比我年長的人,比我先懂得道,我可以拜他為師;比我年輕的人,也比我先懂得道,我也可以拜他為師。我所要學的是道,哪用得著去管他們的年紀是比我大還是小呢?所以,不管是社會地位高的貴人或者是社會地位低的普通人,不論是老年人還是年輕人,只要他懂得道,就可以拜他為老師,向他學習。韓愈拿道的有無作為選擇老師的唯一標準,認為只要合乎這點,地位高低、年齡大小都可以不必考慮。這一段主要是從理論上提出論題,是全篇所要論證和宣揚的中心思想所在。下文都是根據這一論題所作的具體闡發。
第二段,作者就拿上面講的理論來批判當時人們不重視師道的不良風尚。作者先以感嘆語氣,惋惜古人優良的從師風氣沒有能夠流傳下來,底下就連分三層用對比的方法來寫。第一層,作者以古之圣人與今之眾人作對比。古代圣人具有過人之才,尚且拜師求教,虛心學習;而現在有許多人的才智跟圣人相差很遠,卻反而以向別人學習為可恥。他指出:圣人的所以具有聰明才智,愚人的所以愚昧無知,這種分野的根本關鍵,就在于他們能不能尊師重道,虛心學習。文章在肯定了尊師重道的必要性以后,第二層就深入一步揭露有些人對待師道的錯誤態度。這一層,把為子弟選擇老師跟自己不愿拜老師作對比。批評有些人為子弟選擇老師,自己卻恥于從師。同時指出那些子弟的老師,也只是教人句讀,并不能夠盡到傳道、授業、解惑的職責。學習句讀要拜人為師,而大道茫惑不解,卻不愿拜人為師,他認為這種人小的學了,大的丟了,實在看不出有什么高明的地方。這一段的第三層,作者又以巫醫樂師百工之人與士大夫之族作對比,來批判當時士大夫們的不能尊師重道。巫醫樂師百工這些下層社會的人都不以拜師學習為可恥,而士大夫們一聽到人家說老師弟子的事情就聚攏來嗤笑人家。問他們為什么?他們說,那個做老師的和學生的年紀差不多,道術也差不多啊!這些人認為:向社會地位低的人學習是很羞恥的,而向官位顯盛的學習又顯得有點阿諛奉迎。這樣,師道的不能恢復,其原因也就可想而知了。巫醫樂師百工等人,社會地位低下,是士大夫們認為不足掛齒的,然而現在這些士大夫們的聰明才智卻反而不如他們了,這實在是一種奇怪的現象!這一層,作者把師道之不振,完全歸咎于當時的士大夫們,說他們的聰明才智,實在連巫醫樂師百工等普通人都不如!這里一連三層,都列舉事實進行對比,有力地批判了當時士大夫們不能尊師重道的愚蠢,表露了作者對這種不良風尚的憤懣情緒。和文章第一段的總的論題相對照,可以明顯地看出文章步步深入展開。
第三段,文章又轉入正面闡述,以當時人們奉為至高無上的大圣人孔子的言行作證,來說明人必有師,人們應該多方面地向別人學習,而老師和學生也只是相對而言的。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都是春秋時代的學者,傳說孔子曾經向郯子請教官職的名稱,向萇弘訪問古樂,向師襄學習彈琴,向老聃學習周禮。這些人的賢能,在總的方面都遠不及孔子,而孔子尚且愿意向他們學習,這說明孔子是很善于學習的。他說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是一句意義深長的名言。韓愈在這里拿孔子的言行作為例子,主要在于說明不一定自己不如別人才向別人學習,鼓勵人們應該虛心好學。他認為學生不一定都不如老師,老師也不一定什么都比學生高明,只是他們聞道先后的不同,術業有專攻不專攻的區別罷了。
最后一小段,簡要地說明本文寫作的原因是:十七歲的李蟠,儒家的主要經典著作都已學過,他沒有被時下的不良風尚所束縛,現在又來我這里求學,我贊賞他的能行古道,所以作這篇《師說》送給他。
總起來看,《師說》的中心思想,著重在論述師道的重要性,嚴正地駁斥士大夫們的惡意誹謗,抨擊時俗輕視師道的不良風尚,為開展古文運動掃除思想障礙。作者在本文中所發表的如何求學的見解是極其精辟的。他對于讀書求學的議論,很能夠啟發后人。《師說》所提出的關于師道的主要思想是:師是傳道、授業、解惑的人;任何人都可以為師,不應該因為地位、貴賤、年齡的差別,就不肯虛心向人學習。韓愈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中能提出這樣的見解是很有膽識的,他對當時士大夫之族恥于相師的不良風氣,確乎起了挽救和校正的作用。韓愈所謂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這個道雖然具體指的是儒家之道,但在一千多年前,韓愈就能提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的說法,也是很有魄力的。他把老師和學生的關系,歸結為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提倡師生教學相長,這也確實可以鼓舞大家相互學習的風氣。
《師說》這篇文章在寫作上是非常成功的。
首先,它具有高度的說服力。這固然和作者所提出的理論的正確性有關系,但是和作者采用了較好的說理方法也是分不開的。韓愈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在于論述師道的必要性,批判士大夫們不能尊師重道的不良風尚。整篇文章從立論、論證到結論,都緊緊扣住這一點,有的放矢,理論聯系實際。文章開頭第一段,先正面從理論上闡述師道的重要性,并提出選擇老師的標準,作為全篇文章的基本論題。接著第二段,就聯系到當時的社會實際,連用三層筆墨,一層深一層地揭露和批判當時人們對待師道的錯誤態度。這三層文字,作者抓住了它們內在的本質聯系,步步開展,有理論,有事實,有分析。文章反復起伏,好象剝筍,剝了一層又一層,越剝越深,越說越透,又如海濤,一浪推動一浪,起伏不斷,直到最后把問題的本質核心完全揭露無遺。最后第三段,又歸結到從正面作結論。舉出孔子的言論行動作為例子,目的也在于加強結論的說服力量。整篇文章從虛到實,又從實到虛,正、反、合三大段文字,有破有立,虛實結合得很好。文章談理論,卻不是空發議論;舉事實,也不是現象羅列。因此文章不蔓不支,很有說服力。
第二,這篇文章寫得非常有氣勢。韓愈的散文,在風格上具有雄健明快、汪洋恣肆的特色,這是古今研究韓愈散文的人所一致公認的。北宋的蘇洵,評他的文章如長江大河,渾浩流轉。《師說》在風格上也表現了這種特色,氣勢特別充沛,形成韓愈散文這種風格的因素當然很多,但是就《師說》來看,作者根據內容的需要,在語言上善于創造性地運用排偶的句式,是具有一定的作用的。什么叫排偶的句式呢?那就是把范圍相同、性質相近的事物,采用結構相同或相類似的句式接連在一起來表達。這種句式如果運用得好,它可以有助于增加文章的氣勢,使文章如波浪滾滾,洶涌不絕。《師說》里的排偶句式很多,例如: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這種排偶語句,使人讀起來不僅感到氣勢很盛,而且有一種音節的美,在語氣上很自然流暢,它跟駢體文雕琢堆砌的排偶不同,所以常為后來許多寫散文的人所運用。
第三,《師說》整篇文章寫得都很好,尤其是第二段寫得更為精彩動人。這一段開始,未說先嘆: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這兩句,乍看起來并沒有什么出奇,然而聯系上段來看,就顯得非常有力。因為文章到這里出現了一個轉折,它使文章掀起了一道波瀾,避免了平板和呆滯。這兩句往下,作者一連安排了三層對比,來對士大夫們不重視師道的愚蠢行為進行批評和諷刺,筆端飽含著感情,真可說嘻笑怒罵,淋漓盡致!
這段文章在語言運用上的錯綜多變,表現得也非常突出。例如連用三個對比,每個對比的結尾都指出當時不重視師道的人的愚蠢,但所用的語氣都不一樣。請看作者把古之圣人和今之眾人對比之后的結語: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這個結語帶有質疑、設問和論辯的味道,非常發人深思。再看作者拿為子弟擇師與自己不愿從師對之后的結語: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這個結語就完全是下判斷的肯定語氣,說得斬釘截鐵,毫不含糊。最后,以巫醫樂師百工和士大夫作對比后的結語: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這個結語就采用了感嘆的語氣,富有感情色彩,它不僅表露了作者的不滿情緒,而且顯示出對他所批判的論敵的鄙夷和蔑視。
這三個結語采用了三種不同的語調,在次序的安排上也是頗有匠心的:先疑問,后肯定,再感嘆。這樣,不僅文氣很順,而且也增強了文章論辯的邏輯力量。
此外,《師說》在句式和語言的錯綜變化方面,可供我們細細琢磨和借鑒的地方很多,比如第一段開始,作者即創造性地采用接句法: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第二句句首的師字和第一句末尾的師字緊接著。往下: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第二個惑字也是緊接著前一句末尾的惑字而來。其他如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也都是采用的接句法。這種句法,也有助于加強文章的氣勢,使文氣急轉直下,不可抑止。
又如第二段中的交錯句式,運用得也很好: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這種句式奇突而不一般化。我們如果把它改寫為直敘句:句讀之不知,則師焉;惑之不解,則不焉。顯然就變得比較平淡而沒有原來那樣有力了。
再如這同一段中: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直接采用士夫大們對話的口吻來寫,它不僅表明了士大夫們對從師計較年齡地位的錯誤態度,而且從這里可以看到他們的神情。文章直接引用他們的原話以后,緊接著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兩句,便立刻改用作者對士大夫們的言行進行評述的口吻來寫,使兩種不同的態度,針鋒相對。這也是本文運用語言善于錯綜變化的很好例子。
創作背景
《師說》大約是作者于貞元十七年至十八年(801—802),在京任國子監四門博士時所作。貞元十七年(801),辭退徐州官職,閑居洛陽傳道授徒的作者,經過兩次赴京調選,方于當年十月授予國子監四門博士之職。此時的作者決心借助國子監這個平臺來振興儒教、改革文壇,以實現其報國之志。但來到國子監上任后,卻發現科場黑暗,朝政的腐敗,吏制弊端重重,致使不少學子對科舉入仕失去信心,因而放松學業;當時的上層社會,看不起教書之人。在士大夫階層中存在著既不愿求師,又“羞于為師”的觀念,直接影響到國子監的教學和管理。作者對此痛心疾首,借用回答李蟠的提問撰寫這篇文章,以澄清人們在“求師”和“為師”上的模糊認識。
作者簡介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內河陽(今河南孟縣)人。因其郡望在昌黎,故世稱“韓昌黎”。德宗貞元八年(792)登進士第。貞元十九年(803),因言關中旱災,觸怒權臣,被貶為陽山令。憲宗元和元年(806)召拜國子博士。元和十二年(817)從裴度討淮西吳元濟有功,升任刑部侍郎元和十四年,上表諫迎佛骨,貶潮州刺史,后歷任國子祭酒、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職。大力倡導古文運動,其散文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并稱“韓柳”。主張“以文為詩”,作詩力求新奇,且多議論。《全唐詩》存其詩十卷。有詩文合編《昌黎先生文集》。
【韓愈的師說原文加翻譯】相關文章:
韓愈的師說原文加翻譯10-19
韓愈師說的原文翻譯09-23
韓愈師說原文及翻譯11-22
韓愈《師說》原文翻譯06-20
韓愈師說的原文翻譯12-04
韓愈師說原文翻譯10-31
韓愈的師說原文翻譯09-15
韓愈的師說原文及翻譯11-12
韓愈《師說》原文及翻譯10-23